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如果你想破产 请投资中国家电
 套用一个句式,我要对投资者说:如果你想发财,你就投资中国家电;如果你想破产,你也投资中国家电。

    中国家电,无疑是考察、研究转轨期中国经济的典型案例。其内涵之丰富,已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主张计划者看到了重复引进、秩序混乱,痛感政府加强控制的必要;主张市场者看到了充分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业活力和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更觉市场竞争魅力无穷。宏观着眼者用以论述行业发展战略和“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利弊优劣;微观入手者用以剖析管理模式、品牌战略、流程再造、企业文化以及一业为主还是多元化经营。正面宣传的是中国家电有了海尔、海信、科龙、TCL这样的民族名牌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还走出了国门,有的管理模式还进了哈佛商学院教案;猛烈抨击的是中国企业劣根性不改,价格战此起彼伏,这联盟那峰会乱搞一气,同业相残、兄弟阋墙屡见不鲜,招数似乎也不合竞争规范。乐观者认为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廉价的生产要素结合足以造就中国家电的国际竞争力;悲观者以为就凭中国家电目前的产权结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终于还是没戏!

    中国家电作为典型案例的价值就在于,对每一个问题几乎都有截然相反的观点,而每一个观点的背后似乎又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数据、例证支持。但可悲的是,中国家电风光了这么多年,论战了这么多年,直到目前,主流观点却几乎都是错误的。

    其一,关于重复引进。这基本已经盖棺定论了,彩电的100多条生产线,冰箱的一母数胎,是批评重复引进的经典论据,并产生了后来的供大于求的灾难性恶果,更印证了批评的正确。出于知错就改的良好愿望,国家有关部门就把彩电列为一般不再允许新的投资进入的行业。可持这种论点的人们恰恰忽略了,所谓的重复引进,正是在计划管理的大环境中、由政府决策并由国有投资完成的;而当时的市场背景是,国内彩电严重供不应求,包括那些官员和专家也应该记得八十年代买彩电得花高价(大约是目前可比价格的十多倍)还要走后门。正是在这种荒谬的计划经济中,地区、企业的利益冲动突破了计划的束缚,导致了所谓的重复引进。这样的结果,其合理性在于,市场力量(需求产生的利益)宣告了计划的失败;其不合理在于,国有资本天生缺乏市场理性和内在约束,才为后来的打烂帐埋下伏笔。不允许新的投资进入,更是错上加错,政府可以老板的角色出现而不许国有资本再投资,民间资本和外资怎么能以已经供大于求为由限制进入?说明对市场经济缺乏基本认识,对彩电这点事到底也没整明白。

    其二,关于价格竞争。无论是政府、企业,业内、业外,理论家、消费者,也基本形成一致,中国家电的价格竞争是低层次的恶性竞争,不应该再搞了,应该玩高层次的“价值竞争”、“品牌竞争”、“技术竞争”。又是似是而非的论调。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最基本手段,并且是各种竞争的集中和最终体现,何来低层次一说?你有资本实力、技术实力,才能够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也才能够降低价格;你有品牌、服务,能够拥有高市场占有率,为规模扩大和技术提高打下基础,同样也为价格降低提供条件—而假如你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做不到这一点,只有被淘汰。如果有人把偷工减料、降低质量也当作价格竞争或归罪于价格竞争,只能证明他的无知或别有用心--因为那已经属于商业欺诈了。政府不该管价格竞争,却必须管商业欺诈。中国家电的荒谬在于,不该做的政府、企业都乐此不疲,该做的却从来做不到点上;合理的不合理的、合法的不合法的价格战都打了,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可这不能证明价格竞争的低级或者错误,也不能证明市场机制的失灵,而恰恰说明中国需要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看看中国家电的龙头企业:海尔、长虹、康佳、TCL、科龙、美的、春兰……再看看成千上万的中小家电企业,有几个是把最基本的产权问题搞清楚了的?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集体的,不管是上市的还是管理层收购的甚至包括很多合资的,企业发展的最根本问题绝大多数还是个死结。产权的模糊以至扭曲导致了一切的扭曲,所以才该死的不死,该合理的也不合理了—谁能陪着不怕亏损、有今天不管明天的国有资本玩呢!

    其三,关于技术创新。中国家电是靠引进发展起来的,目前的这些龙头老大,无不带有外来的烙印—包括长虹这个国有色彩最浓的企业。或许正因为如此,中国家电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自卑,“只好”汲汲于技术创新,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证明自己,就是自甘堕落。所以中国家电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就有了还没有信号发射的电视功能、有了几百种洗涤程序的洗衣机,产品的档次、价格是上去了,可对于消费者的使用价值却没有提升。或许没有先进技术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可戴尔这样凭全新营销理念起家的企业的竞争力从何而来?或许没有高新技术就会受制于人,可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上下游链条谁制约谁呢?没有技术创新很可怕,走入了技术创新误区更可怕。

    其四,关于多元化经营。中国家电但凡有点实力的企业,都已经义无返顾地踏上了多元化经营之路,而这刚好证明了企业经营战略模式选择的盲目。因为无论从资本实力、技术能力、生产规模、品牌涵盖、管理水平等哪个角度考量,中国家电企业也还没到全面多元化经营的地步。若说有些企业只是在白色家电、黑色家电领域多元化或许还有点道理,但若搞什么手机、汽车甚至房地产,则近于胡闹了。很明显,爱立信这样的巨头都剥离手机生产,你年产几万部手机凭什么活着?若非政府生生从国内手机市场切一块“送”给国内企业,价格、品牌、技术、质量都无竞争力的十几家企业哪有生存空间?汽车是个什么概念?在全球汽车生产日益集中,巨型跨国公司都在谋求联合兼并的情况下,一个年销售额只有百十亿元人民币的家电企业却去“整合汽车资源”,是不是过于不自量力了?

    悲也罢,喜也罢,中国家电依旧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挺立潮头。新经济时兴CEO,中国家电企业也率先引进了。可此CEO是不是彼CEO,CEO倪润峰、张瑞敏能否解决长虹、海尔的产权问题、机制问题,还得另说着。近来愈演愈烈的家电企业竞争已到了互揭黑幕地步,不敢说会引起中国家电业的巨幅震荡以至“崩盘”,起码可以肯定,缺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更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家,连企业发展最基本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都不具备,立意高远的中国家电只能高不成低不就。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