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望着去年火爆的股市、基金,虽然也想一试身手,但是始终觉得风险太高,最终将自己的投资宗旨定位在稳健,选择了银行的理财产品。然而,最近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的新闻接二连三地爆出,王先生坐不住了,眼看着自己买的理财产品与预期收益相差越来越大,禁不住抱怨起来“当初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就是因为它风险较低,没想到银行的产品也会亏这么多,还不如买股票呢。”
其实,像王先生这样的投资者有很多,同样是赔钱,赔在股市就表现得无怨无悔,而赔在银行的理财产品上就悔不当初。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一方面源于投资者对银行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从服务到产品,对银行较为信赖。因此,期望就在自己的预期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另一方面源于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误解。很多投资者认为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低风险,甚至是没有风险的,只要把钱交给银行达到预期收益是不成问题的。但事实上,投资者的“想当然”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之间存在很大分歧。社科院金融所最新发布的《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显示:近两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持续爆炸式发展。去年就发行了3000多只本外币产品,而且种类繁杂,所挂钩的领域既有信用、利率、汇率等,也有风险较高的股票。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不赔稳赚的代名词,投资者应该走出这样的误区。
理财产品应该怎样买
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也应该像选股票、买基金一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懒人投资的好方法,要想做个成功的投资者,勤奋是必备的条件。投资者即便将资金交给银行掌控,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并适时调整。那么,应该如何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选出一只合适的产品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银行理财产品的专家。
大多数专业人士都表示,选择理财产品之前,首先要确定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投资者对于产品的风险承受能力存在着差异,这直接决定了投资者选择风险是高还是低,是通过货币市场还是通过信托计划获取收益的产品,因此,投资者首先要给自己定位。
接下来,要根据自己的定位筛选产品。一般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都希望投资行为更为稳健,这就要确定购买的产品是否能够确保本金安全。一般情况下,在设置了保本条款的产品中,银行往往会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一些固定收益类项目中,如债券等,以保障投资者在产品到期时本金的安全;而小部分资金则投入到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中,如这部分资金投资理想,即可提升整个产品的总收益率,即便这部分投资收益不高,甚至亏损,也有大部分的资金做保障,遵守了条款中的约定。如果没有保本设计,本金出现亏损的幅度要以市场的情况来决定,相对来说,这样的产品风险也会高些。
许多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第一关注的是产品的最高收益。但事实上,专家提醒:弄清楚最差的情况下你所获得的收益,要比最高预期收益有意义得多。以现在争议最多的零收益理财产品为例,很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往往过于轻信对于最高预期收益的宣传,而对于可能产生的实际收益为零的情况,却甚少注意。对于预期收益以及引用历史数据测算出的结果,投资者应当客观对待。历史数据可以反映出产品投资中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未来的投资有一些意义,但是,投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在规律之中又处于规律之外,一旦投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些数字是无法为投资者带来收益的。因此,多关注理财产品在最差情况下收益的多少,一方面可以给投资者以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产品自身是否有应付最差情况的应急预案。
另外,投资者还要了解所投入的资金是通过何种模式获得收益的,这是投资者最需要了解的一个问题。只有了解了产品的获利模式,才能对这一产品有准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不但有利于在购买前分析其前景,同时也有利于购买后判断产品收益走向,以便及时转变操作方式。
当投资者决定了购买哪只理财产品,将资金交给银行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高枕无忧。由于大部分理财产品的计划期限为半年以上,较长的甚至达到3至5年,因此,在这段时间,投资者要随时了解产品的确切信息,获取相关数据,以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如一些投资期限固定的理财产品,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提供一次提前赎回的机会,如果投资者观察到产品收益的走势并不理想,或者预测到该产品获益的市场受到不利因素干扰,完全可以提前离场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理财产品应该怎样卖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该做到知己知彼,而银行作为理财产品的销售方,也应该做到两件事:一是要向投资者全面介绍产品的基本情况、性质特点,复杂的产品可以举例、进行情景模拟分析,让投资者明白自己买的产品到底如何运作;要规范自己的理财产品营销行为,避免用一些看似专业,但投资者搞不懂的方法夸大收益率。二是必须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让投资者清楚会遇到哪些风险,收益会受到什么影响,甚至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提前赎回。现在,有的营销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大肆渲染、夸大收益率,但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却一带而过、含混不清。在这种情况下售出的产品,如果一旦出现零收益或者是收益不理想的情况,银行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银行能够尽到售前进行风险提示的责任,即便收益不理想,投资者也不会对银行横加指责。毕竟,资本市场的动荡起伏根本无人可以预测,产品的设计和运作以及最终的收益率高低,体现出的是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可以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来检验的,但职业道德却是银行提高诚信、增加客户忠诚度的重要砝码。
总之,投资人应该知道理财产品怎样买,而银行也应该明白理财产品怎样卖,当两者都做好自己的本分,在充分了解、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买卖关系才会更加牢固,最终走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