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全面地考虑加息的时机与方式
     近期加息的呼声开始高涨,其主要的理由是出现了通胀的苗头,2006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8%,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另外,股市在这两个月中热度太高,股指上涨太快,抑制可能出现的泡沫是主张加息的另一个理由。

  央行去年只是在4月和8月采取加息的调控措施,前一次只上调贷款利率,后一次则同时上调存款和贷款利率。相比之下,央行似乎更青睐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政策工具,自去年7月以来共4次上调准备金率。有人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行政手段,央行应该倾向于采用利率手段。言下之意,加息是市场手段。加息是成熟市场国家普遍采用的货币政策,这几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渐进加息就让我们印象深刻。当然,这些并不代表中国央行加息也完全属于一种市场手段,因为中国的利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美联储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在银行间市场购买或销售国库券,使联邦基金利率发生改变,所谓加息不过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一个目标;而中国央行不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基准利率,而是以下发文件的方式改变法定利率。

  因为中国央行不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以实现加息的目标,加息并不必然伴随着流动性的减少,那么,加息可能起不到紧缩的效果。流动性过剩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并且由于流动性过剩这个促成因素之一,股市股指和市值快速上涨。如果连续多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可能会使投入股市的部分资金转为存款,从而降低资金流入股市的速度。但流动性过剩的形势也并不一定会因此而缓和,它可能以存贷款快速增加的形式重新显现。存款利率的提高和存款数额的增加将使银行的成本增加,从而增强它们的放贷意愿。2006年12月末的数据显示,2006年M2的增速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表明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有所减弱,提高存贷款利率可能又会使存款、贷款和M2的增幅提高。因此目前来看,加息不可能改变投资和通胀的趋势。

  不以公开市场操作为基础的加息,并不能减少整体的流动性,只能将流动性从这条渠道(股市)赶向那条渠道(银行系统)。以往加息是抑制投资的有效工具,但现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以往投资和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通过银行的间接金融方式;但现在投资和融资的渠道开始多元化,股市的重要性很快提升。在流动性过剩和多元化的背景下,以行政手段作为基础的加息(调高法定利率)的效力将大不如从前。既然如此,对于采取加息措施的应该慎重,应该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考虑利率工具的运用。

  首先,要考虑加息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调高存贷款利率会减少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利差,吸引热钱更快地流入。热钱流入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内资产价格的上涨,但利差的减少无疑会使热钱更加有恃无恐。在目前阶段,利率工具的应用还须配合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渐进推行。

  其次,要考虑改变加息的方式,不能只是以行政手段调高法定利率,而要逐步以公开市场操作为基础。如果是以货币紧缩为目标,那回收流动性是当然的途径,加息是否有效,也取决于流动性是否改变。发行央行票据和国债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是回收流动性的主要手段,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也是行政手段,但就效果而言,应该是好于调高法定利率。

  再回到当下的具体问题,通胀隐忧和股市泡沫化趋势是否可以作为加息的充分理据呢?2006年12月的CPI涨幅确实比较高,而且这是延续11月的势头(CPI涨幅为1.9%,高于全年平均水平),但要注意到,引发CPI较快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较快,而其他产品和服务没有呈现较快涨势。也就是说,现在还不是全局性的物价上涨,那就不宜采用加息这样全局性的措施。至于股价的高涨,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是因为资本市场上资产供给增加的速度慢于资金流入的速度。既然政府有意扩大直接金融,那么,就不应该刻意用加息这样的手段使资金远离资本市场,而是应该增加资产的供给:一是吸收更多优质资产进入股市,比如让大盘蓝筹回归A股市场;二是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