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真正见底要到今年四季度末或明年一季度(2014-05-02 09:52:05)
大市真正见底时,所有指数都会同步见底,目前创业板的月线刚见头部,参考中小板的第一波大行情月线图,从见头开始调整了十个月才见底,简单估算创业板还需调整7个月以上时间,也就是今年12月至明年一季度才能见底。从支撑位来看836-732是最有可能的底部区间。从沪市来看,见底时间应与创业...
阅读
(8776) |
评论
(2) |
分享
点击查看原文
这两天股市暴跌产生的几则笑话(2014-01-07 21:30:11)
1. 下午开会有人迟到,领导怒问:几点了?答:1963点。领导:我是问你什么时候! 答:收盘的时候。领导急了:出去! 答:出不去,全跌停了。 2. 人生最悲惨的,莫过于白天炒中国A股,晚上看中国足球,睡觉还必须做中国梦,梦里还有人阴森森地问你:“你幸福吗?”....我Tmd ...
阅读
(4868) |
评论
(1) |
分享
点击查看原文
新股开闸股市下挫!(2014-01-04 09:53:34)
1月8日新股将正式发行,大市在如此低迷的情况下重启IPO无疑是雪上添霜,供求关系将进一步失衡,市场只能以下跌和自我缩容来迎接扩容。从沪市周线看,两周的横盘和反弹无力穿越30周线,周线已形成三死叉,下周开盘五周线将下移到2109点,对大市构成新的压制,因此,下周开始很可能迎来新一...
阅读
(4027) |
评论
(1) |
分享
点击查看原文
国九条不构成真正的利好,不要冲动!(2013-12-28 10:23:01)
周五市场在朦胧利好的刺激下出现了28点的缩量反弹,盘后公布了保护投资者的国九条。但细看这九条措施,不是老调重弹,就是内容空洞,难以落实。真正触及市场要害的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和消除房地产、银行、大宗商品等利空的措施一条也没有。国九条的公布实质就是为了新三板开板和新股发行保驾护航!从...
阅读
(4092) |
评论
(0) |
分享
点击查看原文
始于2013年12月4日的这波下跌,至2013年12月20日已从最高位2260点下跌到了2084点,连续下跌了176点,短线跌幅巨大,目前能够进场抢反弹吗?答案是否定的!此轮下跌是始于3067点的第三轮下跌,也是主跌浪,其特点是跌幅大、跌速急,中途反弹时间短、反弹空间小,与201...
阅读
(4392) |
评论
(1) |
分享
点击查看原文
2014年股市将迎来最剧烈暴跌!(2013-12-18 16:36:59)
目前许多投资者对2014年的股市充满了期待,多数机构投资者预测2014年的股市运行区间为2000-2700点,事实将证明这终会成为泡影。一、技术面:1、仔细看周线,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的调整浪型与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的调整浪型几乎完全相同。2001年6月至...
阅读
(4752) |
评论
(0) |
分享
点击查看原文
股市已深陷超级熊市(2013-06-26 12:31:41)
股市近期的连续暴跌,使所有的技术支撑都变成了浮云,主力的刻意做空,背后一定有我们无法得知的极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股市已陷入了超级熊市! 作为散户无力反抗,只能顺应,止损清仓是最正确的选择。不要重仓等底,不要猜底、赌底,不要幻想你持有的是能够抵御系统性风险的板块、个股,那将使...
阅读
(3911) |
评论
(4) |
分享
点击查看原文
[转载]珍惜主力“摔”出来的机会!(2013-06-05 05:59:09)
原文地址:珍惜主力“摔”出来的机会! 作者:神探001 珍惜主力“摔”出来的机会! 我在6月3日早晨的博文中指出,六月开局大盘走势难以乐观,“未来两周A股可能与外围股市形成共振,震荡蓄势,市场主力可能借势‘逗’你摔。本周沪深两市果然“摔”了:周一沪深两市窄幅震荡收字阴线,今天两市...
阅读
(3677) |
评论
(3) |
分享
点击查看原文
中国股市新一轮大牛市刚刚启航(2013-05-19 08:00:18)
2013年5月17日,沪市在经过3个半月的下跌整理后又重新站在了5、10、20、30、60、120、250各条均线之上,新一轮上升行情展开。从长线角度来看,中国股市尚处于新一轮牛市的大底部,目前的行情与2005年9-12月的行情十分相似。中国股市之所以会走出新一轮牛市,一是已下...
阅读
(3747) |
评论
(9) |
分享
点击查看原文
牛市捂股是最好的操作策略(2013-02-08 10:39:49)
大市分析:进入2月份,沪指已走出月线三金叉,标志着大市已正式进入牛市的右侧交易,大市至少会走两年的牛市,一定要把握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板块分析:地产、金融、军工等热点板块采取轮动的方式进行调整。如1月份指数在金融板块的带动下涨个不停,但地产板块却整整调整了一个月的时间。目前银...
阅读
(3673) |
评论
(2) |
分享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