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一个10年老记的心声:记者如何混圈子?

上周心血来潮写了篇《一个10年老记的心声:我为什么要离开?》发在自己的微博上,没有想到引来那么多的关注和共鸣,不过也有很多人是对里面的那些数字感兴趣,其实作为一个即将离开媒体舞台的演员来说,我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心得,本来打算离开媒体的时候写本小说来白描一下自己所在的这个圈子,但是考虑到圈子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时间紧迫的原因,还是先写篇文章给大家看看记者的圈子到底是怎样的?

虽然在北大7年先后攻读的是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的学位,但是到了南方报业因为兴趣和性格的原因我还是放弃了到国际部做编辑的机会,而是选择到了经济新闻部做一个跑线的记者,而同部门记者之间的职能和报道领域的区分就是这一条条的线和一个个的口,而部门同事之间的很多冲突也大致与跑线中存在的交集而产生,因此报社内部的同事关系往往并不容易相处,很多记者在与部门同事打交道的过程中谨小慎微,因为每条线上的资源差异性还是很大的,有差异就容易有比较,有比较就可能产生争夺。

记得在南方都市报的时候有的记者可以多年把持一条线70%的资源,而其他的9名跑同一线的记者却只能分配剩余30%的资源,而在南方日报的时候,我刚获得领导分配下来的少得可怜的线,就有跑这条线的老同事到领导处抱怨“不应该在他身上解决僧多粥少的矛盾”。

说到底正是因为这些条线的存在,让报社记者间的关系变得有些复杂,很多有想法、有冲劲的年轻人没有条线资源被迫选择了离开,而拥有了条线的记者多年经营后将其打造成自己牢牢把握的地盘,但是却失去了新闻的敏感性和斗志,也有一些报社试图通过过一段时间就调整条线的做法来打破条线资源个人化的情况,但是这样的调整往往导致一些原本的骨干的离开。

总之在记者这个圈子里,条线几乎是所有内部矛盾的根源,我也是一个从没有条线的菜鸟到垄断一条线的老记者,对于这中间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出于本性的原因谁都不愿意放弃到手的资源,这如同改革中遇到的既得利益集团是一样一样的。

相对而言,在同一个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跑同一条线的记者之间却更容易形成一个关系融洽的圈子,昨天跟广州跑家电线的记者同行一起聚会话别,我出了个题目让大家回忆最初相见的第一印象,勾起了大家太多的回忆。

过去的10年中虽然广州的家电行业记者也经历了几波的更迭,但是除了个别记者外大部分都是兴趣相投的同行,说实话这帮同行虽然也有着竞争,但是更多的时候大家一起采访,甚至在业余时间也一起玩耍聚会,在一起时间远超过他们与报社同事在一起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这样长时间的接触彼此兴趣相投的自然也就成为了好朋友,这种朋友关系超越了工作关系,即便离开也不会终结。

当然那些兴趣不相投,或者过于自私的人也会被圈子排斥,在财经媒体里也有各种的QQ群,这里是大家一起讨论业务,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虽然由于讨论跑题而效率较低,但是这也是圈子的信息化交流的一种渠道。

记者之间的关系永远只是记者面对的众多圈子的一个,而对于记者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圈子,那就是你所报道的行业的采访对象的圈子,这些企业的老总、市场部经理和基层PR都是记者们必须打交道的对象,然而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又往往变得错综复杂。

按照传统PR观念,PR就是给记者提供有利于企业运营和产品推广的新闻素材,而同时在第一时间阻止记者对于自身企业可能产生的伤害的稿件的发布,对于记者他们很多时间是采取防备的心理的,一切都是从企业自身和自己的职位安全角度来出发的。

在市场化竞争的媒体,特别是需要差异化报道资源和思路的财经媒体中做记者,如果仅仅是企业公关部提供的新闻通稿来写稿自然是不可能的,企业举办的发布会和安排的领导专访只是记者获取信息的一个途径而已,要有更多的信源,记者就必须绕开企业PR设计的障碍来获取企业并不想对外公布的消息,这里的渠道很多,有离开企业的员工,有竞争对手的高管,还有对企业政策不满的代理商和零售商。

不过这些周边信源提供的信息往往有自己的主观性和误导性,所以必须要获得企业PR的回应,但是遇到对自己不利的消息泄露企业PR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是动用报社高层资源,甚至宣传部的资源来绞杀稿件,记得多年前我写的一篇稿件有的企业甚至提出要用150万广告的代价来要求撤稿。

然而这种传统的封杀式PR往往无法达到其效果,有的企业PR平时注重维护与记者朋友的关系,通过各种联谊或送些节日礼物来维持着与媒体的关系,希望到关键时刻这帮记者朋友可以手下留情或者提前报信,但是要知道记者的饭碗还是在媒体的,为了饭碗在一些重大新闻报道上他们是无法缺位的,与企业PR的朋友关系只存在于那些并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新闻的处理上。

做媒体这么多年我接触了太多的企业的朋友,深知与企业的PR和领导做朋友并不容易,特别是21世纪经济报道这样的媒体,当然你可以以业内专家的名义向企业提出自己的建议来帮助企业成长,但是当企业运营出现问题时作为记者是不可能忽视有新闻性的爆料的,我不是新闻原教旨主义者,所以对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也并看重,但是我也觉得对于企业来说一定要接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一些批评报道的做法,只要他们不是恶意的没事找事型的报道。

当然我也不赞成21世纪这样的专业财经媒体对于新闻报道过于强调批判性和冲突性的做法,似乎对企业的报道不负面无新闻,当然像第一财经周刊那种用华丽的文字报装企业的公关稿的做法我也不看好,多年来我一直试图在企业和媒体之间寻求平衡,结果发现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在家电这样报社并不重视,甚至主观认为就应该死掉的行业中做记者尤其如此。

尽管如此,我觉得作为媒体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声音,真正为企业长远考虑的企业人士也不会喜欢拿着新闻稿就原文发出的记者的做法,而有自己观点,有自己的性格和独特人格魅力的媒体和记者也似乎更被企业看重,当然你也不能指望所有的企业都会这么看。

跑线这么多年接触过那么多的企业老总,有的都成了私交很不错的朋友,甚至在我困难的时刻都曾经慷慨解囊帮助过我,但是也有的曾经是朋友的老总因为一篇批评报道成了路人,比如说一家业绩最好的空调企业的董事长,以及一家国内最大的电器连锁企业的二把手。

记得这位二把手在几个月不接我电话后曾经发私信告诉我,“你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是为我们18万员工在战斗,希望你能理解。”

的确媒体更多是扮演着一个企业外围的观察者和批判者的角色,而企业自身运营中媒体也只是其中一个需要处理好的外围关系而已,因为很多企业对于媒体的批评有着自己的态度,但是我觉得企业和媒体的关系最好是沟通,而不是采取封杀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完成,我希望能前面的两位老总做朋友,但是我做记者不是希望成为跪受笔录没有自己观点的臣子。

在与企业的关系中也注意保护自己的线人,这些线人可能在企业地位并不高,但是他们能拿掉企业内部的第一手的资料并提供给你,如果因为企业高管动怒就出卖这些线人,对于媒体来说是很不应该的事情,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如果企业方面对报道中的内容有意见,我可以走报社程序帮忙修改或撤稿,但是要想从我嘴中拿到线人的资料,那对不起我宁愿跟你上法庭。

另外企业PR也不要总希望记者的文章能在见报前发给你看看,毕竟你不是有强权的宣传部,一般记者是不会答应看稿子的,希望企业PR之后也能理解这一点。

做媒体这么多年还是积累了很多我离开这个圈子后依然可以成为朋友的企业的朋友资源,但是也有一些因为自己媒体的属性和报道的内容而得罪的朋友,在离开的时候我想跟你们说声珍重,告诉大家10年中我的文章都是职业行为,很多内容方向和标题不是我能决定的。

对于自己报道伤害过的人,比如说因为国美报道而伤害的国美电器前董事局主席陈晓先生,我也再次表示道歉,不过你说的话现在都应验了,事情的进展会告诉大家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记者从业会面对很多潜规则,对于这些事情我们也无需讳言,但是与潜规则相比,显然记者面对的几个圈子是更重要的,今天写这篇文章希望与还在坚守的媒体行业的记者朋友,以及我即将的PR同行们来分享一下10年来混圈子的心得,当然我不是混得最好的,也不是混得最差的。

?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