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转载】雄文解读利率走势:你们要明白央行在主导利率下降的大势(三)

??? 第三部分:机构的投资行为—利率市场化进程

现在一定要理解机构和投资理念的变化,他们在重建债券市场的游戏规则。

过去债券投资霸主就是银行。在05年银行在债券市场的占比是70%,现在占比三分之二左右。过去我们要研究银行,因为利率债一直是银行在买,银行的占比是在三分之二左右,只要银行买,债券就涨,银行不买债券就跌,所以很多人就去和银行套近乎,和银行搞好关系,但是你发现现在这个规律失效了。过去银行主要放贷款,债券是从属。所以当大家研究对了银行贷款的配置以后,可以从贷款倒推出银行的债券需求,再考虑债券供给,就可以推导利率走势了。

我们看一下统计上的规律,到底贷款增速的变化和利率有没有关系。我们发现,一度有过关系,09年以前,看货币利率,的确是有关系。贷款增速上升后货币利率一直上升,意味着银行的资金成本一直上升的,相当于挤出了银行的债券配置,所以大家看贷款分析货币利率,09年以前是有效的。09年以后,贷款增速一直往下,货币利率一直往上,显着负相关,贷款配置不再有效了,包括看长期的国债利率,根本找不出任何的相关性,除了在09-10年时有相关性外,其他都没有相关性,我们做了很详细的相关性检验,确实是失效。

09年以前,信贷规模对债券收益率一度有过作用。现在回想一下,还是命比较好,当时我们在09年初根据信贷决定论旗帜鲜明的看空债市,债市也是跌的,但是它只有两年的有效期,但现在已经没用了,相关性已经变负了。

现在很重要的一点是银行的贷款行为在发生变化。

变化有两块,第一个变化是同业资产的异军突起。目前找同业资产的数据还比较费劲,它有两个数据,第一个,央行的金融稳定报告,每年公布一个数据,去年同业资产占比14%,08年年底大概是10%,同业资产占比持续上升;第二个是其他存款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整个银行的信贷资产占比在持续下降,但是同业资产占比持续上升,过去5年从14%上升到24%。同业资产也是信贷资产,只是换了个名字,只是由同业通道来背书,把企业信用变为银行信用,但是好处是可以逃避资本占用。

去年也是监管,今年也是监管,但是影响完全不一样。去年8号文监管大家都爆仓了,今年127号文监管,大家都很舒服,为什么监管影响完全不一样?去年8号文监管是监管理财,大家就把信贷放到同业了。同业的资本占用的比重是完全不一样的,银行的每一笔资产都要计提资本占用,信贷是100%计提,同业是25%计提,这会颠覆银行的投资行为。可以算一下,7%的贷款利率扣掉1%的税收成本后还剩6%;银行ROE在20%,资本充足率10%,因而资本占用成本在2%。过去信贷资产在100%资本占用下,7%的贷款利率扣掉1%的税收成本、2%的资本占用成本,就只剩4%了。但如果只有25%的资本占用,资本占用成本就只有0.5%,那么7%的同业资产税后收益率上升到5.5%左右。为什么去年国开债利率高到6%,国债利率高到5%,与大家把钱放到同业里有关。同业配置的上升在改变大家的投资行为。

为什么今年上半年国债、国开债利率大幅下行,因为今年出了127号文,核心是一笔贷款,即使是同业,也要 100%计提,目前的规定是不允许随便出表,银行发现目前的资本占用又还原了,又回到100%,这就解释为什么4%国债利率是稳定的。7%的贷款要扣掉2%的资金占用成本、1%的税,就与4%国债,5%的国开是可比的。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过去十多年国债平均利率只有3.5%,因为过去十年我们的贷款利率平均只有6.5%,100%资本占用模式下与不占用任何资本的3.5%的国债利率是完全匹配的。

因此去年利率的失控与同业占比上升密切相关。今年监管加大后,同业资产的影响就不再有了。

第二个变化是:债券市场投资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最新的投资者结构,商业银行占比由70%降至64%,而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广义基金占比大幅上升。银行理财近年爆炸式发展,去年年底是10万亿,今年七月份是16万亿,今年年底理财估计20万亿,明年底可能到30、40万亿,有望和居民储蓄规模相当,因此我们判断利率市场化已经到了中后期。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标的不是存款,是银行理财。所有人都打不过它,因为它是所谓的预期收益率。不管债券基金还是股票基金,都比不过银行理财,因为你是历史收益率。大额存单都比不过它,大额存单百万起,百分之四点几的收益率,而银行理财五万元起,百分之五点几的收益率。

银行理财的核心竞争力是收益率。目前大行是在4.5%,股份制银行是在5.5%,均值在5%左右。银行理财的配置是三大块,存款、债券和非标,大约都在三分之一左右。我们发现广义基金对企业债的投资比例在上升,因为企业债包括城投债是高收益债,银行理财都是以高收益为主。反过来银行理财改变了很多机构的行为,比如说保险公司,因为保险主要在银行卖,如果收益率不够高,人们不会购买保险,于是保单成本上行,保险公司也被逼着要配置高收益的非标资产,非标资产目前占比已经上升到20%。

从保险来看,传统的国债和国开债的配置一直在萎缩,债券配置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商业银行还在配置利率债。目前债券投资者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银行理财才是霸主,如果理财今年新增资金10万亿元,债券投资就新增3万亿元;银行表内资产今年新增15万亿,10%配债券,银行自营也就1万多亿配债资金;货币基金今年新增1万多亿;保险新增2万多亿资产,只有20%投入债券市场,大约5000亿。

目前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理解银行理财的行为,才能理解债市的变化。银行理财必须买安全资产——融资平台债权,政府用行动告诉我们城投债没有风险:产业债评级都是下调,城投债评级都是上调;美国是20%的评级下调概率,我国是20%的上调概率。而且我们有监管机构把外资参股的评级公司都屏蔽了,就是为了防止他们下调评级。所以我们接受了城投神逻辑。但未来1年理财预计新增资金20万亿,必须有30%也就是6万亿配置高收益率低风险的债券资产,都想买城投债、不敢买企业债,但问题是没有那么多城投债可以买!

今年城投债利率从年初到现在只有下降,没有上升。政府不愿意让城投违约,采用的方式是让大家买下来。今年城投债收益率从8%降到6%左右,意味着中国无风险收益率下降的模式是不一样的,不是国债利率下降,而是高收益低风险的城投债利率下降。国债利率低没有人买、对市场定价就没有意义,但城投债利率下降影响重大,会改变金融市场定价。

我们目前推荐的是国开债,认为未来一年之内国开债利率会出现大幅下降。怎么理解国开债的投资价值?

去年国开行6%的收益率也会发债,大家觉得国开行只能通过债券融资,所以什么利率都可以接受,其实这是不对的,大家太小看国开行了。国开行整个盈利模式类似发国开债买城投债,但现在国开的融资平台项目都被人家抢走了,所有金融机构都想投资保障房、棚户区,同时目前国开和城投债的利差非常小,意味着国开行根本没有动力发债搞城投项目,因为利差太薄没法做。从信用利差来讲,国开行完全没有动力发债。

第二点是国开有套息价值。利率债有很高套息价值,这一波国开债跌到5.4%就跌不动了,因为市场当时对回购利率均值的预期是4%,加上1%的套息收益后,5.4%的国开债就和城投债收益率差不多。目前我们认为10年国开债会下到5%以下,因为目前回购利率均值降到3.5%以下,如果国开在5%以上,套息收益率会到6.5%以上,远超城投债。这说明利率债可以利用杠杆、有套息价值。对目前的理财来说,投资利率债是可以套息。

去年城投国开债利率都在6%以上,低回购利率对大家没啥影响,央行只有把回购利率上升到5%以上大家才有感觉。今年反过来,所有资产收益率都很低,如果回购利率从4%降到3%,大家都会去套息。

如果大家都把安全资产收益率买到很低,那么银行的风险偏好可能有所改变,比如居民的房贷利率是不是会下降,因为毕竟是优质资产,如果你不放会有别人放。

这其实就是在演绎利率市场化的不同影响,央行基准利率的重塑过程。过去几年是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负债端的边际成本大幅上升。而今年开始步入利率市场化中后期,在银行理财的充分竞争之下,资产端的安全资产收益率出现大幅下降,而下降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和央行回购利率接轨,这时央行的回购利率就可以逐渐体现出基准利率的作用,其变化可以影响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

中国的无风险利率下降两种方式:第一,信托资产通过违约的方式把无风险收益率打破;第二,政府背书的资产是用替代的方式,用市政债来替代城投债,城投债供给越来越小,利率越来越低。城投债的退出必然会倒逼国开债的利率下降,未来是一个资产和负债收益率轮番下降的一个模式。未来银行理财的收益率是会下降的。比如说一家最优秀的银行有最高的资产收益率4.5%,扣除50bp成本后得到4%的收益率,这就是上限,大家是根据资产的收益率扣掉成本给出理财的收益率。如果所有资产收益率都下降,那么理财收益率也是会下降的。目前资产和负债端双向下降趋势已经展开了。

我们依然坚定地看多债市,之前的故事只是城投债下降的故事,我们认为未来传统的国开债收益率会下降,国债是最后的,因为国债不符合银行理财的投资模式。目前我们继续重点推荐城投和国开。希望推荐能为大家创造价值。


作者:姜超(2014年新财富宏观经济分析第一名和固定收益第一名)

?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