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2018新金融展望:需要想想技术、出海和区块链

贯穿2017年全年的主题无外乎几个关键词:现金贷、监管、巨头、上市。现金贷的速生速死、赴美上市的潮起潮落、流量巨头暗暗的加速布局,和监管的手起刀落,共同交织而成了互联网金融冰火两重天式的2017。


而行至2018年,随着监管加速收紧、政策红利和流量红利消退、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遇到挑战、规模和盈利空间均被压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机会又在哪里?采访了数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知名投资人、创业者和评论人士,包括吴海燕、周炜、郭宇航、孙江涛等,他们均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监管更严,上市潮还在,但不会再有新的“罗敏”

2018年,不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不该对监管的“心慈手软”抱有幻想。


监管会是全方位的,支付、信贷、征信、资管、以及刚刚爆发的区块链,都难以逃脱。


这不全是坏事。华创资本合伙人吴海燕、创世伙伴资本合伙人周炜均认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是需要被强监管的,作为创业者,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对监管抱有侥幸心理,更不应该以投机的心态钻监管的空子。


合规仍是唯一的出路。有评论人士称:曾经轰轰烈烈的金融科技如今正全心渴望被招安、收编,但仍有大量公司逃不掉被整治、清场的命运。


尽管如此,上市潮仍会继续。


在这个风声鹤唳的行业,2017年下半年的互金上市潮对于这个年轻的行业来说是一剂强心针。不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希望把这份尚存的信心延续下去。


2018年会延续2017年的上市潮,并且会有一批企业——比如陆金所,在上半年集中挂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意味着主流商业社会对其的认可。仅在此前三四年,创业者的状态仍可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上市能够帮助行业健康发展。


但上市冲高市值再下跌的戏剧化故事也许不会再现。对高市值的期待会冷静下来。大家也逐渐意识到,比起高市值,快步走到资本市场中去是更重要的事。后者意味着自我矫正、意味着走到阳光下,意味着赢得信任。


模式创新已死,技术创新看好,草根难有活路

做技术还是做金融?这是个问题。


在强监管之下,所有互联网金融公司会自然的向两个方向分化:技术驱动、金融驱动。


在吴海燕看来,所谓技术驱动,就是用技术去做效率提升,做产品创新。这类公司不承担风险,仅仅是服务于金融机构或者类金融机构,如提供数据服务的公司。


而金融驱动的公司即然涉足金融业务,就要承担金融风险,也一定要接受监管,在一定阶段要老老实实拿牌照。但必须要面对的是,金融驱动的公司中很难有快速致富的机会了,因为金融本身就不是一个快行业。


金融科技评论人士董云峰更是认为:中国有金融,也有科技,但没有金融科技。在他看来,如果做金融,就老老实实接受监管,尤其是一行三会的领导,没有牌照不要轻举妄动;如果做科技,老老实实做好科技的本分,不要妄想用科技颠覆金融。未来,做科技还是做金融,是摆在行业内所有公司面前的一个选择。


在这样的语境下,上面抛出的问题其实有了一个很明显的答案——2018年的模式创新、业务创新机会几乎消失殆尽。


点融创始人郭宇航的判断是:监管在斩断金融科技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斩断了他们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在未来两三年内,模式层面的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或者退一步说,手握牌照和资源的巨头尚有一息空间,但随着大量非持牌的创业公司被清退出市场,模式和业务层面的创新对于草根公司来说几乎没有可能了。


技术驱动型的创新还有机会,这也是投资人们坚定看好的方向。周炜:“不管是2018年还是未来更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强调风险投资投的东西一定要有技术支撑,否则就是一个阶段性的事物,难以长期发展。”


所以,提供更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将大数据和AI应用到一些金融服务场景中,做出增量,会是未来两年的重点,比如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信贷产品等。


对于吴海燕来说,像趣店这样的面向C端的、流量驱动型机会在她眼中已经消失了。但一些新的机会也在变得越来越清晰,比如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而这里面的变量就是SaaS在小微企业中的应用和普及。


新巨头也难逃手脚被束

在重归牌照监管的主题之下,互联网巨头也很难在金融业务上获得飞跃式发展。


继BATJ后,在2017年里,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也加快了布局金融的步伐,它们对金融科技虎视眈眈,但是,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这个产业再孵化出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如此体量巨大、牌照齐全的巨头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尽管它们坐拥流量、牌照、技术、人才等资源领先优势。


郭宇航:“互联网巨头想像原来一样不断侵蚀传统金融机构的领土和利益,已经不太可能了。但基于自身体系做一些闭环式的业务,将金融作为整体业务的一个内嵌产品、增值业务,寻求线性发展,还是可以的。”


这对于不少创业者而言,不得不说是个好消息。


出海的机会窗口刚刚打开

像很多行业一样,随着国内的政策红利和流量红利逐渐消失,金融科技创新找到了一个新的出口:东南亚。


一方面,出海对于大量金融科技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避险手段。另一方面,一些在中国已经被证明的模式现在在国内很难发展了,那么东南亚人口众多,经济环境很蓬勃,其中一些国家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还不错,这几个因素叠加起来适合互联网金融出海。


具体的出海方式有多种:自己做、孵化团队、投资当地企业等。


郭宇航的星合资本孵化了一批公司去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主要做现金贷、消费分期、贷款超市等业务。而作为孵化者,星合资本会帮创业者在当地找人脉、拿牌照、找资金,尽量降低它们出海的门槛。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金融是一个外部效应很明显的行业,与其自己做,不如找一个当地的合伙人来做,或者直接投资当地企业,这样的安全性会更强。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出海,如何更好的本土化、融入当地商业环境和社会,才是金融出海过程中最难的事情。


革命?泡沫?反正区块链爆发了

尽管成了监管的重灾区,但几乎所有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坚定地看好区块链在2018年的发展——在他们看来,这是和互联网同等级的一代新机会。


郭宇航:“因为区块链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存在诸多缺陷,包括成本高、效率低、无法承载高频密集交易等问题。并且基于共识算法而存在的区块链,本身就没有在研发人员当中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识。所以,区块链在底层技术层面依然在不断迭代创新,这本身就是机会。”


周炜则认为,2018年会是区块链场景落地的一个“大年”,能够比较好的跟区块链技术进行结合的场景是大家重点关注的方向。


但是,早已在区块链方向上做了系统性布局的孙江涛认为这个行业在步入2018年后还需要一个冷静期回归理性。“目前排名前一百、市值总计已经达到4000亿美元量级的数字货币发行者们,至今仍未孕育出一家真正做出事情,真正有切实场景落地的,给人类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公司。而纷纷宣言杀入区块链的传统互联网公司,目前也仅仅停留在谈概念、讲故事的阶段。”


最近几个月,当区块链的泡沫被刺穿后,整个行业将由癫狂回复理性。并由此可能会诞生出第一批真正在产业上有影响的公司,也就是区块链行业的初代巨头。


如今,区块链依托于公链进行各种应用场景的尝试已经不少。金融、征信、游戏、版权、食品追溯等等,都在探索之中。


以下分别是周炜、吴海燕、郭宇航、孙江涛和某互联网金融评论人士完整的观点呈现:


创世伙伴资本主管合伙人周炜


虽然2017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迎来了强监管,但对于行业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收获年。


这一年,互金公司密集上市。虽然随后经历了大的波动,但上市本身就是让整个互金行业变得更加规范的一件事。甚至就现金贷来说,那些上市的公司其实不可避免的都需要去做自我规范。另外,不管从投资人还是创业者的角度来说,上市对于这个行业的信心会加强。


而这一次市值的巨大波动,也不是坏事。只能说,这些公司上市的时候,它的市值就超出了预期,就有一定的泡沫存在。这些波动都是正常的,大浪淘沙,最终还是要看公司业务本身的价值有多大。有一些掉就掉了,有一些可能会慢慢的回来,持续增长。就好像微博最开始也只有10美元左右,现在不到2年时间已经翻了十几倍。


在2018年,甚至再往后的2、3年里,还会不断的有互金公司去上市,十几家一定是有的。这里面还包括一些巨头,比如陆金所、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等。我对于整个行业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


当然,去年底的调整会影响一部分正在筹备上市的公司的节奏。是否上市完全取决于公司本身在业务、现金流、品牌等方面的需要。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信任尤其重要,所以互金公司上市,自动接受监管,是信任度提升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这就是一个自身阳光化的过程。但如果上市对于你来说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助力,也完全不必着急。


2018年的监管力度肯定还会越来越大。


对于已经受到强监管的现金贷公司来说,合规是2018年唯一的出路,包括利率的红线、牌照等方面,不可能抱有侥幸。并且我认为,这个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一些野蛮操作的现金贷产品确实会给社会造成一些问题。


我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我坚持认为,连监管要求的没办法做到的公司,就不应该存在。如果该被淘汰的没被淘汰掉,就意味着市场还会继续混乱下去,这是不应该的。


那么在强监管之下,金融业务的玩法就要走到精细化运营的阶段了,这也是金融业务的本质:第一,以信用为基础,控制好风险;第二,提供更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这也就是AI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方向,会是未来两年的重点。


所以,接下来我的投资也会聚焦在两个方面:技术和平台。其实一直以来,凡是没有平台机会、或是没有技术内核的公司,我们基本上都没有怎么看过。


重点说一下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其实有两个离我们很近的应用方向:信贷和保险。


信贷: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人,可以设计不同利率的产品,而不仅仅是现在银行给出的“批”或“不批”两个结果。其实微粒贷、借呗这样的产品已经可以做到了,未来希望传统金融机构也可以往这个方向上去靠。


保险:以前保险公司很难针对一个垂直人群设计产品,而现在有了大数据这个就可以实现了——你的特征被实时收集、实时定价。这也是众安的价值,它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做的是一个增量市场。


不管是2018年还是未来更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强调:风险投资投的东西,一定是要有技术支撑的,否则就是一个阶段性的事物,难以长期发展。


所以,今年我还是持续看好将大数据和AI应用到一些金融服务场景中,做出增量的事情。通过技术,创造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不仅仅是更有效率的把金融产品卖出去。这也很好的缓解了新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矛盾,新金融要做的是一些传统金融做不了的事情,这是一个增量市场,而不是颠覆的关系。


对于大公司的期待,我希望他们能在数据共享和征信上有所作为。


中国的数据量很大,但问题在于数据之间是割裂的,这就大大削弱了数据的作用。我希望有大公司挑头来形成数据联盟,呼吁大家把金融数据共享,这样基于大数据和AI的金融创新才会更加繁荣。


说到2018年的爆发点,区块链一定是一个。


目前,除了比特币之外,基于区块链的成熟应用还没有大规模的出现,但我们觉得今年这个时间点应该到了,会在一些行业能看到区块链应用的出现。2018年会是区块链场景落地的一个“大年”。


至于数字货币,我觉得在适当允许的监管下,由数字货币最终取代现有货币的趋势,我是看好的。但必须要允许监管资金的流向,这可能对于数字货币来说是一种救赎。


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


2017年的强监管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不意外。


我们一直觉得金融行业本来就是应该被监管的。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很多创业公司本来做的就是金融机构在做的事,像是做信贷业务、交保证金,本来就是要承担风险的,如果不被监管的话的确会引起一些恶性社会事件。


所以监管加大力度是迟早的事。但监管的收紧不管是对于投资还是创业来说,都不应该是决定性的,不然这就成了一个机会主义的事情,这是我不认可的。


接下来整个互金行业不应该去规避监管,而应该是理解监管,在监管下发展业务,即便监管还没有发文,也要本着自律的方式去做业务。监管的出发点往往是先把一部分泡沫挤掉,而那些本身资产质量好、技术扎实的公司也更容易跑出来。


2018年我们看好技术驱动的Fintech公司。


其实这不是到2018年才有的趋势,我们早在2016年下半年就开始集中关注这类公司了。因为我当时已经意识到,像趣店这样的短期爆发式机会更偏互联网的机会,是流量驱动的,但金融是更加长期的事情,是一个产业,只有科技驱动的公司才能长久的为产业创造价值。


我们从2016年开始投了一批面向小微企业的、面向金融机构的项目,也就是能用科技手段做一些跟传统金融机构不一样事情的公司,而不是单纯吃政策红利或者流量红利的公司。


未来在金融行业做的好的公司有两类:


1)偏科技的公司,用技术去做效率提升,做产品创新。这类公司不承担风险,仅仅是服务于金融机构或者类金融机构,比如同盾这样的公司。


举个例子,很多金融机构的IT系统是十几二十年前就设置好的,但这几年的数据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一代的系统已经不实用了,所以他们需要重写系统,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科技公司可以在基础设施层面提供很多服务,让金融机构更好的应对现在的金融市场。或者,金融机构想要开展一些新业务,也会需要新的系统来做支撑,比如智慧网点、智能投顾、智能信贷等,这都是技术公司能做的。


2)偏金融的公司,这类公司是要承担金融风险的,也一定要接受监管,在一定阶段要去拿牌照的。


但是,这里面没有快速致富的机会了。快速致富更多是偏流量的机会,本身不是特别偏金融的。但真的做金融的公司跟企业服务类的公司一样,会更慢一些,不可能3、4年就上市,金融行业本来就不是一个快行业,这是在这波上市潮之下大家清醒和冷静的地方。


目前,在偏金融的市场里,在很多行业需求还是空白的。


举个例子:一直以来,几乎都没有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公司,因为企业端的数据很少,额度又低,所以用传统的方式来做操作成本很高,必须要用高利率来覆盖,但高利率小微企业又无法承担,所以这个事情就变得不可行。


但我们判断,小微企业金融在未来两三年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市场,我估计2020年小微企业IT化渗透率可能能到50%以上,5-10年的时间里应该没有任何小微企业不用IT系统。基于SaaS来做金融业务,就变得可行了。


整体来说,2018年的互金行业会回归理性。


我们自己的被投企业还是在按节奏去上市,但如果因为市场情绪推迟了上市也没关系,只要业务做的好,迟早是有机会的。金融跟互联网不一样,它并非流量驱动、资本驱动,只要业务本身有价值,就不会被机会主义的事情改变太多。


点融创始人兼联席董事长、星合资本董事长郭宇航


虽然2017年的监管很严厉,尤其是在现金贷领域,但这个行业在2018年也不至于完全就沉寂下去了,因为用户需求还是存在。


具备一定规模的头部公司有惯性,因为用户基数大,所以即使收缩规模,依然可以留下来一批可以低利率覆盖的用户。而非头部公司几乎就全军覆没了,因为他们没有在低利率的基础上服务用户的能力。


2018年的监管无疑是会越来越严格的。


我推测监管的思路是——斩断一切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既包括金融机构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包括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当年,第三方支付、P2P等金融创新,都是因为持牌机构的不作为、存在天然缺陷才出现的。


所以,未来两三年内,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变得很小了。未来能做金融业务的机构必须持牌,原来大量非持牌的创业公司很可能都要退出市场了。或者说,业务层面的创新对于草根公司来说几乎没有可能了。


像P2P、现金贷这样的模式类创新会倒退,甚至消失。而技术驱动型的创新还有机会,但同样也面临比原来更加严峻的环境。


过去,一个创业公司想要证明自己的技术,还可以找到同样是创业公司的非持牌互金公司,验证、完善技术,然后再寻求与持牌金融机构的合作。但现在,非持牌机构做业务的可能性几乎被掐死,这使得这些做技术创新的公司一上来就要跟金融机构合作。但因为金融机构对风险一贯的谨慎态度,这会加大合作的难度,而且在2B的模式下也很难呈现出爆发性增长。


2018年有一个本来我很看好但现在的不确定性却变得比较大的爆发点:大数据在金融创新上的应用。如果8个征信牌照可以如期发放的话,是可以出现一些做数据分析以及基于数据和技术做服务的创新的,但现在信联的出现可能会打压这一波创新。


另一个我坚定看好的趋势是区块链,区块链是和互联网相同等级的一代新机会。


因为区块链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存在诸多缺陷,包括成本高、效率低、无法承载高频密集交易等问题。并且基于共识算法而存在的区块链,本身就没有在研发人员当中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识。所以,区块链在底层技术层面依然在不断迭代创新,这本身就是机会。


但是,国内做底层技术开发的公司屈指可数,对于投资来说,要么太贵、要么离比较健康的收入还是太远。所以,今年也会把重心转到跟区块链有比较好结合的场景中去,这里面的创业者不少是来自传统的细分行业里的人。今年越来越多的细分行业可以结合区块链做出应用场景。


金融出海也是2018年的一个大趋势。


为什么这个趋势会产生?一方面,出海其实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避险手段。另一方面,一些在中国已经被证明的模式现在在国内很难发展了,那么东南亚五国在人口、用户特点等方面都呈现出更强的活力,很适合做模式迁移。


星合资本孵化了一些公司去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主要做现金贷、消费分期、贷款超市等业务。我们会帮创业者在当地找人脉、拿牌照、找资金,尽量降低它们出海的门槛。但最难的还是理解当地的文化、商业环境,这是需要时间来适应的。


2018年传统意义上的互金行业的活力会大大减弱。哪怕是对于互联网巨头的金融业务来说,飞跃式的发展也不可能了。但是基于自身体系做一些闭环式的业务,寻求线性发展还是可以的,因为巨头有数据的垄断优势。一句话来说,互联网巨头想像原来一样不断侵蚀传统金融机构的领土和利益,已经不太可能了。


某不具名互联网金融评论人士


从2017年到2018年,监管无疑是这个行业的主题。目前,不少细分领域里实质性的监管已经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调整和执行了。


监管催生了现在的互金企业往金融和科技两个方向分化。有一派公司会走上科技赋能的道路,包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这样的巨头,也包括品钛这样的创业公司;另一派则专注于做金融业务,老老实实拿牌照、慢慢增加资本金,没有捷径。


就以现金贷业务为例,一部分公司会转向做大额现金分期业务,利率低一点,并且拿相应的牌照;而另一部分则转型成为科技型企业,在监管框架下做助贷,但需要有比较好的用户基础。


2018年很难说有什么新的爆发点了,至少目前我没有看到。如果要说有,出海东南亚是一个机会。


东南亚人口众多,经济环境很蓬勃,其中一些国家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还不错,这几个因素叠加起来是适合互联网金融出海的。我们从捷信发展的路径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规律,它主要就选择经济刚刚开始发展的国家进入,比如早期的俄罗斯、中国,现在的越南。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自己下场去做。金融是一个外部效应很明显的行业,与其自己做,不如找一个当地的合伙人来做或者直接投资当地企业,这两种路径可能胜过自己去当地做,因为这样的安全性会更强。如果想要长期发展,就必须考虑如何更好的本土化,融入当地商业环境和社会。


另外,互联网巨头在金融业务上的创新和尝试还是值得我们期待一番。它们会根据自身不同的业务优势在不同的金融细分市场发力。比如,在保险领域,腾讯、蚂蚁都在做积极的尝试;在消费金融领域,小米、美团这些拥有大GMV的公司会大有作为,并且借势把自身金融业务做大。


2018年会延续2017年的上市潮,并且会有一批更大型的企业上市,比如陆金所等,会在2018上半年集中挂牌。


上市潮的延续对于行业的意义是很大的。当从业者看到一批企业上市,能够在资本层面做突破,对于自己来说是一剂强心针。并且,上市对于行业与监管之间的博弈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监管看到行业欣欣向荣,大量企业走到资本市场上去、越来越正规,他们也会更加认可行业,并且包容度越来越强。


随着更多互金企业走向公开市场,它会有机会成为商业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角色。而在此前的3、4年时间里,创业者的状态可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而上市能够让行业以一个更健康的状态发展下去。虽然2017年底上市的公司市值都大跌了,但瑕不掩瑜,比起高市值,走到资本市场上去也许是更重要的事。


钱袋宝创始人、现区块链领域创业者孙江涛


我在2018年是坚定看好区块链这个方向的。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其对人类科技进步的推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作为一个分布式公共账本,最大解决的是不同分裂主体间网上共识的建立,这将可能改变整个人类社会价值传递的方式。


我自己已经重注了这个领域。2016年我就创办了Goopal Group,这是一个构建全球化的区块链底层技术生态圈的项目,另外还包括:公链Achain、数字钱包管家Kcash、一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外网络银行以及以人为资产的纳斯达克SelfSell。


但现在的市场也不是完全令人乐观的。目前排名前一百、市值总计已经达到4000亿美元量级的数字货币发行者们,至今仍未孕育出一家真正做出事情,真正有切实场景落地的,给人类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公司。而纷纷宣言杀入区块链的传统互联网公司,目前也仅仅停留在谈概念、讲故事的阶段。


并且在区块链这个行业中,三个来自不同圈层的从业者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有一种不知所谓的互相鄙视和隔阂。


专注于做数字资产的人瞧不起闷头苦干做公链的,专注底层技术开发公链的人瞧不上整天倒腾数字资产的币圈人,而互联网巨头们,在投身区块链时却又很难放下身段真正向区块链领域的先行者寻求合作,他们依据自己的传统互联网经验另起炉灶,却往往事倍功半。


这种各自为政的做法,对于区块链技术走向成熟显然是不利的。但长远来看,对区块链的前景我是坚定看好的。


2018年,或者说最近几个月,当区块链的泡沫被刺穿后,整个行业将由癫狂回复理性。并由此可能会诞生出第一批真正在产业上有影响的公司,也就是区块链行业的初代巨头。


如今,区块链依托于公链进行各种应用场景的尝试已经不少。金融、征信、游戏、版权、食品追溯等等,都在探索之中。


当然,2018年只是会诞生首代区块链巨头的雏形,并不是区块链未来的终极应用形态,它的真正的成熟还需时日,毕竟现在区块链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只是,随着这场迅速积聚的泡沫破裂,势必会加速整个行业洗牌的进程,并促进行业趋向良性发展。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