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行业 机构: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汪立亭/李宏科/高瑜 日期:2021-06-11
行业事件:
为进一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八部门决定于2021 年6 月-12 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
工作任务:(1)严厉打击非法开展医疗美容相关活动的行为。重点加强生活美容服务机构监管,查处生活美容服务机构及其他机构和个人未取得相应资质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以及医师到非医疗机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行为。重视投诉举报线索,鼓励有奖举报,严肃查处利用宾馆酒店、会所、居民楼违法开展医疗美容行为。
(2)严格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严禁机构聘用非卫生人员、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严禁“以次充好”,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消毒器械;严禁发布虚假医疗广告以及服务资讯类信息;严禁违规分解手术项目;严禁价格欺诈,以及不按规定项目名称和标准收费。
(3)严厉打击非法制售药品医疗器械行为。加强我国境内上市的药品和第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管理,未取得注册批准的产品不得上市;未依法取得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合法资质的,严禁从事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活动。美容医疗机构应当向有生产经营资质的企业购买药品、医疗器械,落实进货查验制度,按照适应证依法合理使用医疗器械,严格医疗用毒性药品和麻醉用药品使用。
(4)严肃查处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医疗美容广告属于医疗广告,非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广告。美容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严格按照《广告法》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依法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按规定发布医疗广告;未经依法审查取得批准,严禁发布医疗广告,或以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专题(栏)、健康科普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广告、虚假信息。
点评与分析:
1. 中国医美行业尚处发展初期,乱象频出。我们认为,由于我国医美市场尚处于发展早期,故缺乏有力的管控体系,违规、违法经营现象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规合法医美机构占比低,违规经营现象严重。据艾瑞咨询,2019 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 万家,其中医院类占29.1%、门诊部类占32.9%、诊所类占38.0%;国家对不同等级的医疗美容机构所开展的医疗美容项目都做出了严格规范与限制,然而,在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当中,依然存在15%的机构超范围经营的现象。合法医美机构的行业占比仅14%、合法合规医美机构行业占比仅12%,超范围经营医美机构超2000 家、非法经营医美店铺数量超8 万家。
(2)医生缺口大,非法从业者充斥市场。据艾瑞咨询,2019 年中国医美行业实际从业医师数量为3.8 万名,2018 年卫健委统计年鉴显示整形外科专科医院医师(含助理)数量仅3680 名;如按非多点执业情况下,1.3 万家医美机构医师的标准需求数量达10 万名,行业医师缺口巨大;而人才培养并非朝夕而成,正规医师的培养年限为5 至8 年。
此外,由于行业黑产“来钱快、诱惑大”,滋生了大量自称“医生、专家”的非法从业者,仅通过非法培训机构短期速成的“无证行医”,艾瑞咨询援引中整协统计数据称,非法从业者人数至少在10 万以上。同时,合法医美机构当中,存在非合规医师“飞刀医生”的现象,艾瑞咨询估算非合规医师数量将近5 千人。
(3)假货/水货针剂充斥市场,非法注射屡禁不止。据艾瑞咨询,尽管国家严查医美行业的针剂造假和走私问题,但针剂产品的隐秘性强、易携带、流动性高,往往只能在事发后被举报,执法部门难以实施全面打击,使得非法注射屡禁不止。
2. 医美行业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强,行业进一步规范化发展。2009 年以来,国家对医疗美容行业监管越来越重视,卫健委等机构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指引行业规范发展。
2019 年,卫健委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八部门开展为期1 年的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2021年6 月-12 月卫健委、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又将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我们认为,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监管力度将会不断加强,合规经营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主题。
3. 行业观点:短期来看,产品端,水货、假货等非合规产品将加速出清,为合规正品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服务端,非法经营、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虚假、夸大、违规宣传等经营现象将得以抑制,从业人员行为得以规范。
长期来看,行业生态得以净化,合规经营成本提升,经营资质不合规、宣传不规范、资金实力弱的企业将面临洗牌,行业规范化发展有利于头部优质企业扩大领先优势,进一步享受行业红利。重点推荐爱美客、华熙生物,关注华东医药、四环医药、昊海生科等。
4.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新品销售不及预期,水货/假货充斥市场扰乱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