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银行股的八个陷阱

郑建刚


在优先股等政策带动下,银行股收到市场青睐,但银行股本身存在几大风险,必须谨慎对待,价值低估并不是投资银行股的唯一标准。


银行股是否低估,低估到什么程度,市场争论不休。从投资谨慎性的角度讲,看到价值低估不足喜,没看到风险才堪虞。


影响银行股的主要风险因素有:


一、企业负债过高,去杆杠任务异常艰巨


我国综合杠杆不高,政府债务率更低,但企业负债率却奇高。2013年底,全部银行贷款77万亿,影子银行20万亿(企业贷款的一个变种),减除个人消费贷款大约10万亿,企业贷款大体80多万亿。而GDP只有55万亿,比率140%。美国、欧洲、日本,政府债务率高,但企业债务率都不高,40%-60%。这说明我国企业的杠杆率太过高企了,世界绝无仅有!对应的实体经济,产能严重过剩。这也是银行总是资本不足的原因。这种状况已经不可持续了,所以宏观经济和金融才有去杠杆的强烈呼声和政策跟进。在此情况下,银行靠规模扩张而获取的盈利增长就不可持续了。


当你到达山巅,必然面临深渊。如果不想跳崖,那就只好缓步向下。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而且一定会到来


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更低于市场实际利率。存款利率目前实际是处于政策性保护阶段,银行的利润很大程度来自于此。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利率是必定要上涨的,这一点毫无疑义。但贷款利率不可能同步上涨:贷款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国企、产能过剩行业,利率敏感度极高,目前的利率已经使得很多实体企业利润转移到银行了;如果银行继续加息,只能导致企业亏损,无力偿付贷款本息,使大部分银行贷款处于风险暴增状态。另一方面,大企业具有很强的谈判议价能力,不是银行想加息就能加的。所以,贷款利率是有天花板的。利率市场化之后,必然会有银行亏损、倒闭。想想看,存款利率涨一个点,银行利润会减少多少?


三、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过去的10年,中国顺利加入WTO,极大的促进了外贸的增长。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持续急剧扩大,也带动了经济的超预期增长。以房屋、汽车、家电等为主的消费也随之激增。带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同扬蹄,齐发力,使得中国经济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的高速增长。同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宽松。在这种顺风水上的大环境下,银行轻松的取得了漂亮的业绩。有人甚至调侃说,放个小狗做行长,银行也能挣钱!


但是,如今,经济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投资的驱动作用明显下降,而消费也面临转型。进入2014年,宏观经济明显下行,为保增长,先是央行推动人民币急速、大幅贬值,以刺激出口的增长;继之是国家推出加大高铁投资、棚户区改造等微刺激措施。中央在指导思想上已不再强求增长率。显然,持续10年的牛市不再,宏观经济处于震荡、盘整期。


这对银行的经营管理的影响是深刻的:首先,存款的增速会明显下降。如果银行自身不下大力气调结构、去杠杆,大量贷款依旧沉淀、僵化在过剩产能行业,经营必将陷入困境。其次,宏观经济要培育新的增长领域和增长点,银行如果不能迅速跟进,加大对新经济的支持力度,就会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如果冒进,则可能带来极大的信贷风险。银行传统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机制如何转型,将面临挑战。


如此,银行股能置身宏观经济之外,单独进入大牛市阶段吗?


四、银行贷款结构不透明


银行的贷款至少50万亿集中在传统过剩产能行业,如钢铁、水泥、造船、造纸、煤炭、汽车、房地产、光伏等40多个行业;从规模看,贷款多集中在大中型国企、大型民企。贷款刚性极强,周转率极差,很多需要借新还旧、借本还息。过去只有民间的倒贷资金,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都成立了专门的倒贷基金了。而且,即便企业行将倒闭,地方也是不愿意银行撤贷的,因为这将造成地方不可估量的区域性金融风险。为什么总有钱荒呢?一大原因就在此,银行贷款实际处于麻木、死滞状态。百万多亿的M2究竟去哪里了呢?很多就在这里爬着呢。随着去产能、调结构改革的逐步推进,有多少上述企业要死掉?会造成多少银行贷款不归?


前不久倒下的海鑫钢铁总负债大约200亿,仅在民生银行贷款就高达70亿。该公司业绩一直很差,年年亏损,但只要不停产,不会有人讨债,也没有银行敢讨债。而一旦停产,就完了。所以我国钢铁业即便面临20年来最严重的供过于求,却没有一家企业敢停了高炉,那怕亏损或者库存大增,也没人会停产。这是中国特有的危机,一旦爆发起来,杀伤力也是很大的。海鑫钢铁仅仅只是个案吗?


五、房地产的风险无以言状


银行有无风险,关键看房地产。截止2013年底,全部银行本外币贷款77万亿,其中,直接房地产贷款20万亿,而以企业贷款名义实际用于房地产的,以及以房地产抵押(第二还款来源)的贷款,估计超过30万亿;此外影子银行贷款20万亿(其中企业对房地产委贷2.55万亿),超过一半是直接或间接给房地产的,如房地产信托和委贷等。


一直以来,上述贷款都是银行的优质资产,在银行的风险资产计算中,风险权重不超过150%,一般都低于相同期限档次的企业贷款;所以,银行的整体风险资产很低,拨备覆盖显得很高。


房价的适度下跌调整是健康的必须的,只要幅度不是很大,对行业发展和抑制泡沫都是有利的。无论政府还是银行,最害怕的是房价短期的恐慌式、断崖式的暴跌。稳中趋降最符合各方利益,但是房价一旦下跌开始,以什么方式跌、最低限度在哪里,恐怕实在难以估量。只要形成趋势,下跌30-50%很轻松。如此,风险资产范围将急剧扩大,同时风险系数将数倍提高。最低限度估计,如果坏账率达到10%,银行的拨备就将高达5万亿以上,这还不算房地产相关行业,如钢铁、水泥等。仅以5万亿坏账计算,现有的拨备、利润、股本等,将顷刻化为乌有,所有银行都将技术性的破产。再看银行的PE\PB等一切现在看来异常美丽的指标,届时还有什么经济学意义?


房地产的泡沫究竟会还是不会破灭?没有人能说服对方。房地产的泡沫之大,已经到了中国不能承受之重的地步了,所以泡沫是否破裂只能取决于政府的控制力。


中国和外国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和美国比:第一,美国是消费型政策,中国是经营型政策;第二,美国只有负债和财政收入,中国除了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而外,还手握50万亿经营性国资、4万亿美元外储(2万亿美元净值);第三,控制力不同,社会资源的动员能力不同,信用程度不同。美国政府在国内有强大的反对派,而中国政府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所以,仅就控制力而言,中国政府的信用估值要远远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就目前20万亿的政府来看,显然发债空间广阔。


若房价下跌过度,泡沫破裂的风险危及了金融安全、危及了经济发展、危及了社会稳定,监管层的手一定非常的孔武有力!只使出一个杀手锏——土地限供,或彻底切断各地的土地供应,就足以遏制一线城市的房价下跌!这也就是十八大提出了土地市场化改革,但小产权房仍不能转正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为什么鄂尔多斯倒下了,温州倒下了,但房地产行业的多米诺骨牌并没有连着倒下的根本原因。如今各地为什么依旧地王频出,皆因为土地限供了。


此外,还有限制或彻底叫停开工项目、限制或彻底断绝信贷供应、房价管控、停止交易过户,以及继续宽松货币供应、放开早为社会诟病的限购政策等招数。


真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可以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按成本加成原则,将多余的商品房买下作为保障房,亦不失为好的挽救方法。很多地方的保障房早早停建了,是有这个打算吗?那就太有远见了!


管理层的底牌之所以没有暴露,主要还是害怕助推泡沫的继续膨胀。果真如此吗?见仁见智吧!


中国的房地产有市场,但并未市场化。只要管理层能管控住房地产泡沫有限、可控的破裂,银行也就没有太大的风险;否则,银行就是鲜花掩映着的巨型炸弹。


除了直接针对房地产控制银行风险而外,政府对银行直接注资、托底的可能依旧存在。工农中建交等五大上市银行,以及很多地方银行的控股权还在各级政府手中,各级政府的财力对抵御银行风险还具有决定作用。2003年,国家可以用450亿美元的外汇直接注资建行、中行,未来依旧可以拿出1万亿美元注资各大银行。当然,这些美元资本金是不会在国内市场营运的。


所以,过分担心银行业的整体报废和瘫痪似乎很是杞人忧天。但这对于投资和风险防控,显然是两码事。天不会塌下来,但却会下冰雹,会有霹雳闪电,甚至掉下来一个小石子,都会要了无视风险者的小命。


六、优先股的制约


优先股对银行来说,是补充资本的又一个好渠道。但优先股毕竟是个双刃剑,其对二级市场股价来说,也未必全是利好。


第一,优先股存在推升整个银行系统存款利率、加大银行经营成本的内在逻辑。


第二,如发行合约设定的优先股息率较高,可能导致持有流通股的机构砸盘置换优先股,从而对二级市场股价形成压制。


第三,如果更多的实体企业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息率较高的优先股,必将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加大贷款风险。


第四,发行优先股时,必须要有强制转为普通股的条款。关键是转股的“触发事件”如何设定,如很容易发生或必然会出现触发情形,则转股就不可避免。发行银行有权少付或完全不支付优先股股息的规定,显然增加了强制转股的可能性,即触发事件很可能设置的很容易出现。否则,既不给股息,又不给个合理的退出通道,什么机构愿意冒如此巨大风险来认购优先股呢?


但是,有关办法对股东大会就强制转股有关事项进行审议的规定,没有控股股东和关联人必须回避的细化条款,这必将弱化或淹没了中小投资者的表决权。如果股东大会出台了对优先股股东极为有利的转股条款,比如极低的转换价格,就必然会打击二级市场股价。


众多银行抢食优先股,说明银行融资饥渴症的根治尚须时日。市场害怕融资,银行股的破净一定程度上也是银行过度融资引致的,如今,二级市场独独不再害怕优先股的融资吗?


七、金融脱媒,竞争加剧


一个余额宝就能把庞大的银行打垮吗?银行究竟怕它什么?真正怕的不是存款的搬家,而是存款利率的被迫上升!此外,还有影子银行的竞争,直接金融的快速扩大,等等。


八、盈利模式单一,经营创新滞后


目前银行的利润主要还是来自利息收入。比较优秀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在70%左右,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则较少。数千家未上市的城商行、农信行、村镇行等,利息收入占比更是高达90%以上。


我国金融业的创新正在快速深化,但银行业的创新却严重滞后。和证券行业做个比较,由于资本市场长期不景气,券商业务创新却风生水起。银行的贷款、理财等核心业务券商都可以做,但券商的业务银行能做什么?显然,银行业务创新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只因为多年来顺风顺水,日子好过。


过去,因为宏观经济高速膨胀,资金总处于紧缺状态,卖方市场特征明显,银行的议价优势突出,企业总处于谈判劣势。但从行业发展和竞争的态势看,银行的优势正在逐步下降,议价能力也在削弱。相信只要这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银行一定会激发出创新的动力来。但是,作为投资者,理性总需要迟到吗?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