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单纯依赖货币政策抑通胀会适得其反

      今天,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是对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出质疑,鄙人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也略有同感:鄙人认为: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无法治理当前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鄙人觉得:流动性过剩主要是财务性的、投机性的,当前一方面有投机性、财务性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工商企业贷款困难,而从紧的货币政策“砍”的是工商企业的贷款,企业生存状况堪忧!故当前主要的风险是经济下滑的风险!!所以应该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增长,防止经济陷入“滞胀”的泥谭。目前企业受到了较大的经营压力,拖累了经济增长,尤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受调控作用明显。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都让企业日子难过。除此之外,关键是从紧货币政策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再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该结束,因为它解决不了目前的通胀问题,反而可能收缩经济增长。故而,应该加大财政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作用,配合货币政策,有的放矢、多管齐下地反通胀。仅就货币政策而言,应科学把握力度,慎调利率,实行存贷比控制,差别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在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方面,首先应该弄清楚应当看到通涨形成机理,通涨形成机理十分复杂,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比如投资需求旺盛、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也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猪肉等部分食品供应短缺导致物价结构性上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扬、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等增加了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此外,国际能源、农产品等价格上涨也带来了输入型通胀压力。通常而言,货币政策对抑制需求因素引起的物价上涨比较有效,对供给方面的作用却比较有限。如果单纯依赖货币政策来遏制通胀,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供给因素引起的物价上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妨碍供给增加、不利于平抑结构性物价上涨;同时也表现为加大成本推动型、输入型通胀压力。因此,单靠压缩需求来抑制通胀,不仅作用有限,还会与美国次贷危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国内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剧企业的经营困难,甚至可能引起经济下滑。
  所以,应当科学把握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防止超调带来的经济下滑风险,同时加大财政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作用,配合货币政策有的放矢、多管齐下地反通胀。     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由于中小银行的资金面已非常紧张,存款准备金率如果继续大幅提高,很可能使其出现流动性风险。应当对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化调整,小调、不调甚至下调。
  谨慎调整利率。加息不仅难以抑制贷款增长,还会因为加大企业的资金成本而增加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其反通胀的作用不大。不仅如此,在人民币加快升值、中美利差倒挂的背景下,加息可能会刺激更多热钱流入中国。
  此外,对以中小企业、“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妨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并明确相关贷款不列入规模控制范围,从而增强它们支持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信贷能力和积极性。
    各位博友,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可能会一改一年来单纯依赖货币政策,而施行综合多能的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有的放矢、多管齐下地反通胀!操作上可以谨慎做多。鄙人前一段原博上所涉个股,最好根据大盘走势,波段操作,不能一味认死理,要看高多少多少。这几天,严先生回故里访亲,有机会共同探讨股市,大家共同感觉:连涨三天的股票要善于卖,连跌三天的股票应敢于买,这种实战经验何不一试?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