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周天勇:通胀的背后是创业不足
 周天勇 中央党校教授

  通胀的背后是创业不足


  2007年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是:高增长速度,消费价格水平也较高;就业压力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而从增长的结构看,投资和出口依然强劲,而消费推动增长的动力仍然不足。


  创业就业保障仍不充分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就业需求的扩大来自于创业。就业情况和失业率,应当是一个国家衡量其国民经济形势最重要的指标之一。2007年498万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约在150万左右。即使当年解决1200万劳动力的就业,相对于2400万的劳动力供给,也只是一半。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仅谈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而不谈真实的失业率,往往会误导宏观调控,形成对就业不利的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如果GDP增长11.5%,劳动力是不够用的。比如说韩国、日本,还有中国台湾地区,在高速增长时期,需要从中国内地、菲律宾等吸收劳动力,他们的劳动力是短缺的。台湾高速增长的年代里,全社会失业率只有1.8%。中国内地在这样一个高增长的情况下发生高失业,在世界各国也是比较罕见的。有学者说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实际上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在高速增长时期,它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韩国,也与中国内地一样,比例很大,它们每公里的人口密度要比内地高得多。然而,在他们高速增长时期,没有发生劳动力严重失业的问题,反而是劳动力短缺。这说明,我们在要素利用的发展战略、政府创业和就业的管制和支持体制、微型和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融资制度等等方面,还存在着特别不利于就业的深层次问题。


  一个国家,其企业的95%以上是微型和中小企业,发达国家每千人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每千人20—30个企业,每个微型和中小企业平均就业10人左右,70%—80%的劳动力在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劳动力能不能充分就业,工资能不能持续增长,人民能不能普遍富足?关键决定于一国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数量。在中国,法人企业,再加将个体户从业者每10人按一个企业折算,每千人7个左右。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相比,每千人企业数量水平实在是太少。没有企业,哪来的就业需求,人民哪能得到足够的工资收入?没有就业强劲的需求,工资增长哪有需求拉动的动力?而工资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哪能提高呢?


  生产方式成物价上涨诱因


  2007年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是消费价格的上涨。特别是下半年,消费物价居高不下。消费价格的上涨,既有国际粮价上涨的输入影响,也有石油涨价导致农业生产和运输流通用油成本上升的推动,但是,猪肉涨价是物价上涨的直接推动。从前三季度消费价格上涨的结构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6%,其中粮食上涨6.3%,蛋上涨26.2%,肉食及其制品上涨29.1%(肉食产品中猪肉价格上涨了100%以上)。因此,可以说消费物价上升是供应不足造成的。


  如果深入分析一下,实际上是小农生产方式与13亿人的大市场不相适应而导致了这次消费价格的波动。规模较小、千家万户的小农种植和养殖生产方式,极易造成生产在过剩和短缺之间的震荡。如养猪业,60%左右是一家一户小规模方式,40%左右是养猪场养猪,但即使这40%养猪场养猪,其平均规模也不大,大部分没有达到经济规模。


  即使在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里,政府也会对农业进行干预:在农产品(28.85,-0.50,-1.70%,股票吧)价格过低时,予以收购、补贴,并加大储备;在农产品价格过高时,减少储备,抛售农产品,减少政府补贴。我们发现,当这次生猪生产和存栏量减少时,没有任何部门向国务院提供信息预警,而当猪肉价格暴涨时,我们又进行了政府对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支持这样反向的调控。这可能会给明年猪肉价格的大跌埋下隐患。因而,财政要提早预留出猪肉价格大跌时收购猪肉的足够资金,也要准备对过剩猪肉的收购和储备,特别过剩时,可能还要考虑猪肉出口加以平衡。另外,对预期母猪价格大跌时农户毁猪而索赔的可能也要有所准备。


  泄“洪”无路 资金蜂拥进股市


  2007年的一件大事,就是股市上涨太快,后期又下跌。那么,为什么上涨太快呢?中国居民的投资渠道狭窄,只有投资于存款和资产(住房和股票等)两条渠道。而一般的国家,投资渠道有:银行存款;保险,包括人寿保险,为未来投资;资产,包括股市证券、房产等;还有创业投资。有调研表明,城镇居民有十万元时,出来愿意办企业的,不到5%;对农民工发问卷,如果有十万块钱,创业的有多少,统计为60%。因此,中国是有钱的人不办企业,愿意办企业的人,没有钱。许多国家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创业的比率是20%,中国大学生毕业以后创业比例不到1%,没有太多的人办企业。不投资办企业,银行存款利率又低于物价水平,居民又不去存款,中国人也不大愿买保险,就剩下一个渠道就是资产,资产不是住房就是股市,对住房市场宏观调控资金就涌到股市,对股市宏观调控资金就涌到了住房上,两类资产价格轮番上涨,这是中国居民投资渠道狭窄的结果。


  房价依然一骑绝尘


  2007年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房价的上涨。仅仅就上半年看,全国36个城市与去年同期相比,商品房住宅价格上涨16.34%,涨幅比去年高7.89个百分点。为什么房价持续走高呢?首先,从供给角度看,土地供应相对减少和预期供给不足,推动了商品房屋价格上涨。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每年进城的高达1200万人,这些人需要买房或租房住;中国居民从消费结构上讲,也处于改善居住条件的变化阶段中,收入增加对住房消费的需求弹性较大。在一个长时段,居民总体消费中,对住房的需求非常强劲,进而对建设住房的用地需求规模较大。对保护耕地考虑得多一些,对住宅建设用地供应得少一些,在住房消费需求强劲的情况下,房价必然会上涨。我们在用土地吃饭,还是用土地居住两难中艰难选择。很难出现一个粮价和房价都不会上涨的理想局面。


  从供给方面看,房价上涨与政府的土地市场结构和财政体制有关。在土地交易时,政府作为惟一的单寡头土地供应者向众多土地需求者挂、拍、招竞价,把土地的价格在供应寡头垄断和需求多方竞争的市场上最大化,使房地产用地基本上都要竞价,其价格要远比工业和交通等用地高得多。这几年中,不包括房地产方面的税费,仅土地出让一项,地方政府年平均收入在7000亿元左右,绝大部分是政府卖“大产权”商品房居民多掏的钱。试想,如果没有7000亿元的政府土地收入,那么,居民的住宅价格会便宜多少呢?再次,从需求调控方面看,对住宅的投机、投资和赌人民币升值的需求,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当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低价房、廉租房等政策设计。关键的,一是廉租房在全部商品投资中占多大比例,如果比例过低,对扭转房价上升作用不大;二是与低保和合作医疗等不同的是,住房的价值量较大,各级政府财力究竟有多大,能提供多少廉租房;三是对于住房困难户如何甄别,范围究竟多大,包不包括进城住了多年的农民工。都值得探讨。


  2007年即将过去,这是火热的一年,这是飞速发展的一年。中国经济成长到有史以来最大的规模,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治理措施依次出现。这一年,注定要以挑战与拼搏载入史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