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激活式极短期意外险退市

?买长途汽车票时,售票窗口的工作人员一般会在票价基础上加收2元钱,然后将客票和一张保单凭证递到乘客的手中……很多消费者或许并不知道,这份保险还需激活方能生效;不然的话,即使出险也得不到保险赔付。不过从8月起,这种“花钱却无保障”的尴尬有望得到改变。


  8月初,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激活注册式意外险业务经营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禁止以激活注册方式销售乘客人身意外险、旅游景点意外险等极短期意外险。保险公司以激活注册方式销售意外险,应当向投保人明示保单生效的条件。


  激活率低导致保障真空


  意外险根据保障时间长短,分为长期意外险和短期意外险。长期意外险的保障期限一般为1年,短期意外险的保险期限比较短,一般从1天到60天不等。而所谓“极短期意外险”的保险期限仅限于某一时段,如乘坐火车、飞机、汽车、轮船等期间。以乘客人身意外险为例,其保险期限通常与乘坐车次挂钩,保单的有效期限为“从上车到下车”。


  沪上保险专家冯嘉亮表示,生效率较低是此次保监会叫停激活式极短期意外险的主要原因。?“很多消费者还停留在过去手撕保单时的投保习惯,尽管保单上说明需要激活注册,但很少有人会留意,这就导致消费者陷入花钱却得不到保障的尴尬境地。”粗略统计显示,仅有不足20%的客运乘客知道保单需要激活才能生效,而且其中不乏有消费者因为保单凭证字体太小或操作有难度等原因放弃激活。?”


  据悉,从今年3月份开始,保监会在全国范围内的人身意外伤害险专项现场检查中发现,部分公司激活注册乘客人身意外险、旅游景点意外险问题突出。?“虽然每份意外险的保费收入仅1至2元,但却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保监会相关人士称。


  对于“极短期意外险”的替代品,泰康人寿上海分公司高级讲师张艳萍表示,消费者的选择面还是很广的。?“以乘客人身意外险为例,消费者完全可以选择交通工具意外险替代,且保障力度更大。交通工具意外险一般保障期限为1年,保费在50至200元间,最高保额可达10万元,是极短期意外险的10倍。消费者也可以根据经济实力选择保障范围更广的旅游意外险或者综合意外险。?”


  根据保监会规定,长期激活式意外险依然可以销售,但需向投保人明示保单生效的条件。目前,市场上的长期激活式意外险多以1年期卡式意外险为主。值得消费者注意的是,这类卡式意外险的激活生效通常都有时间限定,如果超过约定的时间再进行激活,那么这张卡式意外险同样被视为无效保单。


  意外险整顿亟待信息透明


  2009年,意外险保费收入的占比仅为2.07%,虽然份额不高,但却暴露出不少经营问题。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指出,当前意外险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产品缺乏定价基础,费率浮动范围过大;单证管理混乱,存在代理商私印保单;信息系统不完善,单证、业务、财务未完全实现对接。


  鉴于此,保监会将整顿意外险业务作为监管重点之一,并先后出台多项规定予以规范。早在2007年,针对原有航意险保障范围过窄,费率过高等问题,保监会废止了航意险行业指导条款,并且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不同期限的乘坐飞机或者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险替代产品。


  2009年1月,保监会发文停止以撕票方式经营意外险,叫停意外险不记名承保。?2009年8月,保监会出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经营标准》,从单证、出单、销售、产品等各个方面全面规定意外险的经营标准。从今年3月份开始,保监会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人身意外伤害险业务的专项现场检查。?“整顿规范意外险不仅是保监会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陈文辉如是指出。


  本刊顾问、复旦大学保险系主任徐文虎教授认为,意外险的市场整顿关键要解决一个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此前撕票式意外险由于保险公司留底率不高造成理赔难,而激活式意外险的生效提示带有被动性。?“意外险虽是小险种,但如果打闷包,不让消费者完全知晓权益义务,将会使意外险走向歧途。?”沪上某中资寿险办公室主任如是表示。


  “办游泳体检卡的时候附带有保险,通过小小的体检卡,我们只知道保费涨到了3.5元,保额提高到20万元。但保险条款、保障范围、理赔条件等信息都看不到。按理说这个保险是自愿而不是搭售,不知晓保障理赔信息,那么办卡人如果不需要想办理退费,该如何操作?保险凭证上只有承保公司的网站,连个保险公司咨询电话都没有,怎么退??”市民张先生反映的情况明显折射出意外险经营中“信息不透明”的尴尬。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