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最迟一年之内可见房价全面杀跌

最迟一年之内可见住宅价格全面杀跌
III
       


       以房价收入比来衡量,中国的房价泡沫,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泡沫,达到了世界历史的巅峰。年初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大幅度萎缩,深圳等地的房价已经下跌30%。7月份上海住宅价格环比下跌24%,发出了新的危险信号。北京房价表面上依然稳定,但各种各样的降价销售已经暗流涌动。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倾向于认为,中国房价长期走熊的拐点已经基本形成,只是尚未显现出全面杀跌的凶相而已。那么,中国房价全面杀跌还需要多久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尝试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历史经验一:房价走熊可能滞后于股市转熊,但滞后期一般不超过两年
日本1990年代初房价见顶前,其股市率先崩盘。日经225指数在1989年12月见顶,11个月之后,即在1990年11月日本房价见顶并转入长达15年的漫漫跌途(见图1)。台湾房价在1992年初见顶,其股市在1990年2月达到12682点后崩盘,相差大约两年时间。但是,香港1997年和美国2007年房价泡沫破裂与股市转熊几乎是同步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房价泡沫破裂滞后股市泡沫破裂,那么,在股市转熊1-2年内,房价转熊的可能性较大。
      中国股市去年10月见顶,迄今已经超过11个月(见图2)。依此判断,中国住宅价格在今年四季度或未来一年内全面杀跌的可能性较大。

      历史经验二:地价通常先于房价见顶,间隔期为半年至一年
1988年12月日本地价见顶。大约两年之后,即1990年11月其房价见顶,时间间隔将近2年(见图3)。作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源地的泰国,其地价于1996年中期见顶,房价在大约一年之后崩盘。香港在1996年底地价见顶,过了半年多时间,其房价出现暴跌。
        中国地价今年1月见顶(见图2),迄今已达9个月。年初以来,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已有超过40宗土地“流标”、“流拍”,各地的退地风波不断出现,新挂牌的地块普遍以底价成交。根据上述历史经验,中国房价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全面转熊的可能性较大。
      


      历史经验三:住宅价格转熊通常比M1增幅见顶回落滞后4-6个季度
      考察日本1990年、美国2007年前后的房地产市场可以发现,日本M1增幅领先房价18个月见顶(见图4);美国M1增幅领先房价约12个月见顶(见图5)。
       中国M1增幅从08年1月开始明显回落(见图2),即使将来有所反弹,也难改长期颓势。根据上述历史经验判断,中国住宅价格可能在今年底或2009年中期全面转熊。


       历史经验四:房价见顶比利率见顶可能滞后1-2个季度
      日本基准利率在1990年8月提高到6%时见顶,约1个季度后日本房价转入跌途(见图4)。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在1%提高到5.25%时见顶,其房价半年后开
始下跌(见图5)。
      中国从04年10月起连续加息,到07年12月,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至4.14%(见图3)。不少人认为,中国仍有加息的可能,我们持相反的观点。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已出现明显的“滞胀”趋势;对于政府而言,“滞”的后果比“胀”更加可怕。同时,由于本轮通胀的深层原因不同以往,常规的需求紧缩措施对于抑制当前的通胀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在PPI明显高于CPI,内需增幅趋缓,外需面临衰退的恶劣环境下,实体经济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减息要求。我们预期,尽管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犹豫不决,但在严酷的经济形势面前,中国央行再度加息的可能性很小,最终会在形势的逼迫下减息(作者注:此文较早写成,写完之后没有几天,央行果真减息了)。美联储、欧洲央行在货币政策上也有些犹豫不决,但它们所思考的已经不再是加息,而是是否以及何时减息。因此,我们判断中国利率顶部事实上已经形成。
      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根据日美的历史经验,今年下半年就是中国住宅价格全面下跌的拐点。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最迟在未来一年内(很可能是半年之内)可以看到中国住宅价格的全面下跌。需要说明的是,对台湾地区房价波动史的初步研究发现,该地区房价下跌拐点的形成,具有一些与日美等国不同的特征。我们觉得,日美的历史经验可能比台湾的历史经验更具借鉴价值。但我们将对台湾的情况做进一步研究,以便使我们的预测更具准确性。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