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把“商誉摊销 ”与“商誉减值”结合起来

岁末年初,“商誉减值”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毕竟截止去年三季度末,A股上市公司商誉规模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45万亿元,相关公司随时都会拉响“商誉减值”的地雷,给市场送上一个甚至多个跌停板,让投资者为此付出代价。



为加强对“商誉减值”的管理,去年11月16日,证监会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对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减值事项的审计、与减值事项相关的评估等三方面进行了明确。根据要求,各类公司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发生资产减值的迹象。对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公司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不过,证监会提出的“商誉减值”测试的做法,似乎并没有得到会计方面的专家们的认同。近日,财政部发交称,近期针对会计准则谘询论坛中的「商誉及其减值」议题文件徵求了谘询委员的意见。大部分谘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帐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而这种处理方法也就是进行“商誉摊销”。

大部分谘询委员认为,相较于“商誉减值”,“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帐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因为“商誉摊销”能够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并且该方法成本低,便于操作,有利于投资者理解,可增强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如果不将商誉逐渐消耗的过程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是将商誉突然减值至零,那么可能会造成以前期间的企业业绩不真实。

本文有视频版《海洲实话》,并且明日上午9点有直播,9度财经皮海洲直播室13906等你,可关注皮海洲,即可了解更多财经资讯

就账务处理的角度来说,会计准则的谘询委员们毕竟都是专家,他们的观点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商誉进行摊销,让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确实是处置商誉的一个有效办法。在正常情况下,对商誉进行这种“摊销”的做法应是可行的。不过,就上市公司的商誉形成来看,上市公司过高的商誉形成其实是不太正常的。

商誉一般产生在上市公司并购时。收购方支付的收购价与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差额即为商誉。由此不难看出,商誉就是企业收购时的溢价部分。由于上市公司收购基本上都是高溢价,因此带来了上市公司商誉的大幅度增加。而这种高溢价的背后,其实有很多是并不合理的,其中并不乏利益输送的嫌疑。因此,在商誉的账务处理问题上,仅有“摊销”是不够的,有必要将“商誉摊销”与“商誉减值”结合起来。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首先,是“商誉摊销”的期限不能太长。摊销的时限太长,“商誉摊销”就变成了企业调节利润的的一种手段。当然,摊销的期限太短,也会给企业的利润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从账务处理的角度来说,必须对“商誉摊销”的期限有一个合理性的规定,这个摊销期限合理与否,这对会计专家们本身就是一个考验。

其次,是把“商誉摊销”与“商誉减值”结合起来。在收购资产正常情况下,进行“商誉摊销”是可行的,但上市公司收购的资产很多情况下是不太正常的,有的是用高价去收购控股股东以及关联方的垃圾资产、问题资产,这种收购本身就是明显的利益输送行为。面对这种问题资产、垃圾资产,一味进行“商誉摊销”是不妥的,有必要与“商誉减值”结合起来。在问题资产的问题没有暴露之前,可以按“商誉摊销”处理,而一旦问题暴露,那么就必须按“商誉减值”来处理,即将商誉的余额一次性减记为零,当年发现问题,必须当年全部解决完毕。而没有必要在问题资产暴露后还要再分多少年来进行“摊销”。在这种情况下再进行“摊销”就有为企业利润做假提供便利的嫌疑了。

此外,对于“商誉减值”或“商誉摊销”,不能都由投资者来买单。目前的“商誉减值”出现基本上都是由投资者来买单。这实际上也正是导致商誉规模大幅增加的原因所在。商誉的形成,是上市公司高溢价收购的结果,而这种高溢价收购,其中不乏明显的利益输送行为。上市公司的董监高们之所以敢于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为“商誉减值”买单的缘故,投资者才是最终的买单人,所以,一些上市公司的董监高们就敢于胡作非为,公开用高价买进垃圾资产、问题资产。因此,不论是“商誉减值”或是“商誉摊销”,涉及到收购资产质量问题的,都应该追究董监高的责任,让董监高为自己的渎职行为甚至是故意的利益输送行为买单。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