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炒地炒房之风为何必须叫停?

炒地炒房之风为何必须叫停?

章林晓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当前,二线热点城市的炒房炒地之风,在一个扩张即“信贷扩张”,和三个紧缩即“实体经济投资紧缩”、“股市投资紧缩”、“一线楼市投资紧缩”的大背景下,毫无悬念地狂刮起来。这种炒房炒地之风,由于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支撑,不但是难以持续的,而且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到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是中央政府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被各地政府陆续叫停自然也在情理中。

“一个扩张”和“三个紧缩”吹起炒地炒房之风

房地产形式是产业,本质却是金融。房地产又素有宏观经济风向标之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二线热点城市房价之所以会接力一线城市房价暴涨,最简明扼要地讲,与当前“一个扩张”下的“三个紧缩”密切相关。一个扩张指的是“信贷的扩张”,三个紧缩指的是“实体经济投资的紧缩,股市投资的紧缩,以及一线楼市信贷的紧缩”。

首先是“一个扩张”,即“信贷的扩张”。金融是宏观经济重要的先行指标。从理论上讲,金融处于投资生产等一系列经营活动的最前端,因此,金融的扩张和收缩对经济运行的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过去的历史经验看,信贷增长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滞后期大约在2~4个季度左右。

2014年 9月30日,央行与银监会开始“松绑”房贷。7个月之后,统计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房价在2015年5月终结了此前12个月环比下跌态势。2015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1.27万亿元,同比多增1.52万亿元,刷新2009年以来历史记录;其中新增个人住房贷款2.66万亿元。深圳2015年新增房地产贷款逾2200亿元,占比各项新增贷款一半以上,其房价也以48%的涨幅,冠绝全球。

2016年以来,信贷延续扩张态势。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4.61亿元;其中新增个人住房贷款1万亿,创下自2010年央行开始公布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5556亿元,虽然比3月大幅减少8144亿元,同比少增1523亿元,但受住房贷款拉动影响,当月居民中长期贷款仍新增4280亿元,仅比3月少增117亿元。

其次是“三个紧缩”,即“实体经济投资的紧缩,股市投资的紧缩,一线楼市投资的紧缩”。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是产能过剩的问题。有人甚至说,产能过剩已成中国经济最致命的恶性毒瘤。在产能过剩背景下,实体经济投资的紧缩,也就成了市场理性的选择。

2015年6~8月发生的中国股灾,可说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人数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股灾。此后虽然国家队屡屡救市,但总体而言收效并不明显。市场风声鹤唳,股民心神不宁,场内资金动辄出逃。去年6~8月股灾过后,股市投资总体处于紧缩状态。

去年底今年初,一线城市房价的迅猛上涨,引起了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高度警惕。2016年以来,北上广深开始陆续出台严厉的调控政策,譬如,深圳的“3·25楼市新政”,上海的“沪九条”等等,通过提高购房门槛、加大首付比例、严查首付贷等紧缩性措施,大大紧缩了一线城市楼市的投资。

在“一个扩张”和“三个紧缩”背景下,二线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自然成了投资/投机性资金“退而求其次”的最佳去处。因为虽然总体而言,我国楼市供不应求的态势已经逆转,但二线热点城市毕竟存在着工作性价比高、生活舒适度好的优点,既不乏新增的刚性居住需求,也不缺投机炒作讲故事的题材。于是,二线热点城市炒地炒房之风也就狂刮了起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价格变动数据显示,二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超过了一线城市。合肥、南京、苏州等二线热点城市甚至再度出现“抢购潮”和“日光盘”,与此同时,非理性“地王”也开始频频出现。据有关研究机构5月下旬统计,2016年截至统计时已出现152宗地王,一线城市仅有21宗;而同样的统计口径的地王在去年全年只有95宗,其中一线城市占比过半,有51宗。

叫停炒作有利遏制房地产“三大风险”逐步升级

不论是去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的飙升,还是今年三四月份以来二线热点城市房价的接力暴涨,主要都是由“信贷扩张”推动的。这种由“信贷扩张”推动的房价暴涨,缺乏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的支撑,特别是已越来越受到资产负债表负债率快速攀升的制约,是难以持续的。如果随其暴涨下去,必须会助推房地产泡沫“三大风险”的逐步升级,最终以遽然破灭、损失惨重而收场。

如同生物有其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中会经历不同发育阶段,每个阶段会有其不同特点一样,房地产泡沫在其兴起、膨胀到破灭过程中,一般会经历这么“四大”阶段,即“自我强化”、“持续膨胀”、“难以为继”、“遽然破灭”;对应于这四大阶段,房地产一般会面临三大风险,即“自我循环不断强化成‘恐龙’风险”、“泡沫持续膨胀到自我毁灭风险”、“泡沫最终破灭引发连锁反应风险”。

首先是房地产自我循环不断强化成“恐龙”风险。笔者在过去文章《警惕房地产成“恐龙”》中曾分析指出,房地产是参与人数最多且最具财富效应的投资/投机品市场之一,伴随着房价上涨,虚幻财富效应会随之放大,房地产吸纳资金的数量也会随之激增;随着房地产吸纳资金数量的激增,房地产价格会更加飙升,虚幻财富效应会更加放大,吸纳资金数量更加激增……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强化,房地产极易成为金融需求的“恐龙”。

房价暴涨导致的虚幻财富效应,以及房地产吸纳资金占比畴高,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全社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信贷史无前例地达到4.61万亿元,同比多增9301亿元,然而,虽然信贷如此大幅增加,但企业和个人融资成本依然攀升,3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较三个月前上升3个基点,结束了近两年的下降趋势,而且一季度GDP增速仅为6.7%。房地产成“恐龙”,中国信贷刺激面临“投入越多,收效越少”的严峻挑战。

其次是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到自我毁灭风险。经济生活类似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前提是生态需要平衡,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房地产“一股独大”,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其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最终结果又将会是什么?随着房地产吸纳资金数量激增,房地产价格会更加飙升,而要想维持房地产价格“更上一层楼”,需要吸纳更多数量后续资金。如果吸纳不到更多后续资金,房价只能是掉头向下。

2007年12月,笔者在《房价下行已成定局》一文中曾预测,在2008年货币政策收紧已成定局的形势下,投机力量占主导力量的房地产市场,房价下行的趋势已经变得毫无悬念。2008年房价走势应验了笔者的研判。而2009年2季度之后房价之所以又重拾涨势,除了宏观政策从“两防”转向“保增长”,房地产政策“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外,最主要还是美联储和中国央行自2008年11月底开始“放水”,实行宽松货币政策。

然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当年“四万亿刺激”相比,已经完全不同,这里面关键有两点:一是信贷资金传导不畅问题。当年“四万亿刺激”之所以能够让中国经济避免大幅下滑,关键在于信贷资金能够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但现在信贷资金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渠道已经不畅,而失去实体经济支撑的房价上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不同的国际宏观背景。当年是美联储和中国央行的同步“大放水”,而现在美联储已退出量化宽松,正式步入加息通道,中国央行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已经极其有限。

最后是房地产泡沫最终破灭引发连锁反应风险。房地产问题的复杂性,关键在于四个“密切相关”:一是与民众财富密切相关,房地产资产约占全中国家庭财富总量的七成左右;二是与地方财政密切相关,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普遍在三成以上;三是与银行放贷密切相关,各商业银行普遍偏爱以房地产作为贷款抵押物,抵押贷款占比很高;四是与产能过剩密切相关,房地产上下游关联产业是产能过剩重灾区。

由于这四个“密切相关”存在,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就可能不光会在经济层面持续发酵,甚至还有可能进一步波及到社会层面。因此,在“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到自我毁灭”之前,及时、主动地收敛泡沫是极其重要的。

降低泡沫破灭危害关键在于各方主体“良性互动”

当前,在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去库存”背景下,房地产泡沫破灭与泡沫膨胀风险交织在一起。在一线城市和二线热点城市,房地产行业或者说中国经济面临风险,正在由“房地产自我循环不断强化成‘恐龙’风险”,逐步向“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到自我毁灭风险”,“泡沫最终破灭引发连锁反应风险”方向发展。能否降低房地产泡沫破灭危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各方主体——地方政府、开发商、购房者,能否成功实现良性互动。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定要认清炒地炒房的危害,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从最坏处防范向最好处努力。“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非常时期采用非常手段,当务之急是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迅速制止炒地炒房之风的升级和蔓延,让商品房回归商品而非投机品属性。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一定要认清“去库存”并不是简单地救楼市,其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释放出的是经济相应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大信号,万不可误判形势乘机“乱涨价”、“乱抢地”,而错过房地产市场的最佳调整期。

对于购房者来说,一定要认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房地产今后势必走扩大有效供给(与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转型发展之路,因此,当前大可不必盲目跟风“买涨不买跌”,而应以自用居住为原则。

注:此文完成于5月29日,是应邀就“二线热点城市炒地炒房的原因及风险,调控建议”而写的一篇文章。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