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巴菲特2011年致股东信的启示

?


  巴菲特成为我们的投资偶像,不仅仅是因他的投资业绩,更是他每年致股东信中所给予我们的投资和经营智慧。2011年的致股东信更加充分展现了这些智慧和品质。


  业绩标准


  如果投资没有业绩标准,那么管理人就会“依据表现来确定靶心”。不是吗?很多基金经理人在检讨自己投资业绩时,总是拿所谓宏观经济和市场如何不理性等来粉饰自己的投资行为,似乎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而巴菲特的业绩标准始终如一:与代表性最广泛的标准普尔500来做比较。并且坦言,某些年份可能落后于指数,但“如果我们在长时间里无法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没有为我们的投资者带来任何东西。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购买指数基金来实现同等或者更好的回报”。


  其次,股价波动的周期并不会与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周期一致,因此,过分着重每年年末的证券市值作为业绩评判标准也是片面的。因此巴菲特常将本公司的“账面值”作一个保守的价值标准。


  伯克希尔的“正常业绩水平”


  很多投资人都喜欢追逐所谓的“高成长”类的公司。但高成长的公司往往寿命不长,更可怕的是其中的陷阱多多。实际上,给投资人造成伤害的往往是那些寄予最大期望的公司。一个公司“正常的”业绩水平才是一个投资人评估公司价值的关键,而不是去预测什么“未来的成长性”。


  巴菲特2011年的致股东信中首次(在我的记忆中)专门给出了伯克希尔“正常业绩水平”的评估。其中“无法预测和计算”的字眼与专门的对某些业绩因素预计的融合,给出了真正的“价值评估”所需要的关键思考。这也为股东们评估在"后巴菲特时代"的伯克希尔未来的同时,清楚理解这家公司的真正价值。


  伯克希尔的优势


  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已成为投资历史上的传奇。巴菲特在2011年的致股东信中,也专门谈到了伯克希尔的优势和他的用人之道。这对于投资和所有从事资产管理的人都有很大的启发。


  巴菲特谈到,伯克希尔的优势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是拥有“一个高度优秀的管理层”,他们工作的唯一原因就是出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管理团队中,“有的人使用预算遵守流程;有的人是凭直觉行事。我们的队伍很像一支拥有各种不同击法的全明星棒球小组。我们的列队变化很少是被要求的。”


  第二是他们的利润分配方式。如何能把留存收益得到更大是巴菲特集中考虑的事情。既不局限于特定行业,也不能漫无边际的追逐“利润最大化”(实际上是诱惑最大化)。“就资金分配的而言,灵活性到目前为止已经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进程”。这可能是伯克希尔长期的资本收益率远高于很多专业性公司的原因之一。


  第三是难以复制的渗透于伯克希尔公司的企业文化。“主人翁精神”是伯克希尔文化的精髓。“有着深爱着公司的管理者是一种很大的优势。企业文化便开始蔓延繁殖开来。”。“官僚程序会产生官僚主意”。伯克希尔虽然是拥有着千亿美元资产的巨型公司,但他们的“全球总部”年花费仅仅是二十七万两百一十二美元(这一租金甚至不如目前中国一些基金公司的办公场所的花费)。将每一分钱花都用在能提升价值的地方,而不是去满足自我的奢华、虚荣心和名利要求——仅此一点就是资产管理行业中伯克希尔可以鹤立群雄的内在基因之一。


  伯克希尔的用人之道


  巴菲特以前一再强调过,即使仅仅从商业角度上,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上,其商业品德的重要性也远胜过其某时其表现出的“辉煌业绩”或所谓的“能力”。在2011年的致股东信中,他再次表达了对资产管理行业中的一些行业行为的深恶痛绝。“一些普通合伙人(资产管理人)因为投资获得收益而获得巨额收入,但坏结果出现时,他们就富有地离去了,留下他们的有限合伙人(客户或股东)回吐先前的盈利。有时候,这同一帮普通合伙人又迅速创建一个新的对冲基金,于是他们又可以马上就分享未来的利润,而不用为过去的损失承担责任”。巴菲特痛斥这样的投资经理“是懦夫,而不是合伙人。”然而,频繁跳槽为创建自己的“私募”而积累“资源”现在已成为中国基金业的普遍现象和“理所当然”。仅此在我看来,这种类型的的基金管理人完全不值得投资人的信任,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以某时期的所谓“辉煌业绩”,再找媒体来捧红自身来招募客户,也成为业内目前的普遍现象。很多投资人也喜欢追逐这类过去某期的“明星”。听听巴菲特是如何挑选他中意的基金经理人吧:


  “要想找一些近期有很好记录的投资经理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过去的业绩虽然重要,但还不足以辨别未来的业绩。他们是如何实现这些业绩的方法非常关键,这反映了投资经理对于风险的理解和敏感性(许多学术界人士用Beta来衡量风险,但我们万不能用这个来衡量)。至于风险标准,我们在寻找一些拥有难以评估技能的人,即能够预见之前没有观察到的经济情景的影响。最后,我们也希望找一个人,伯克希尔对他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 ……“当我们发布Todd加盟的新闻稿时,许多评论员说他“没有名气”,对我们没有找“着名的大人物”表达了疑惑。我想知道,他们中有多少人1979年的时候知道Lou,1985年的时候知道Ajit,1959年的时候知道查理!”


  ……


  巴菲特的坦诚、智慧和引人入胜的品质,在2011年的致股东信中可谓随处闪耀。马克.塞洛儿在给哈佛商学院毕生生的演讲中专门列举了“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巴菲特”的7大特质。其中一条就是因为巴菲特“也是商业世界里最杰出的写作者之一,他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投资家之一绝非偶然。如果你不能清楚地表达,你也不能清楚的思考。尽管一些人可能智商很高,心算就能得出期权的价格,但却不能清楚的思考问题”。读巴菲特的致股东信,是一种投资智慧上的享受,让人(至少是让我)无法不顶礼膜拜。


  ——————


  徐星公司还是个“刚刚上路”的婴儿期公司。但正如我们的公司价值观中所写:“生在一个广阔市场的经济环境和理财需求无限的时代环境中,生在最伟大投资家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实践之后,是徐星投资可遇不可求的经营机缘”。其中这种机缘之一,是给了我们自身经营的启迪:


  1.?????? 徐星公司不但现在,而且在将来也不会成为一个拥有所谓“众多精英”和流行的投资管理机制的官僚机构,而只能是由少数热爱自己的工作、将公司的事业始终视为自己事业的少数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简单公司。徐星公司永远不会用那些给其他人造成伤害而甩手溜走的人,即使他有“索罗斯的本领”,也不会用那些一心为自己的私利而想来积累点“业务资源”来实现其“个人事业”的人。


  2.?????? 徐星公司不会把钱花在豪华的办公场所和奢侈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上。徐星公司还有一个愿望,在徐星公司破产前,不出现在任何媒体上。


  3.?????? 徐星公司的业绩标准也很明确:上市公司经营的平均收益率——力争让客户得到超过实业经营的平均回报率。每当每年的市值结果与公司经营业绩出现大的偏差时,检讨这种偏差,能让我们对自己的市值结果更加清晰。多年来,这始终是让我们对自身的投资业绩保持清醒的重要原因。“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遵循的路径截然不同,有时还会持续很长久,但是终将会归一”。相信市场终归有效,那么市场指数与公司经营业绩两者就趋于一致。我们的业绩标准与巴菲特的“指数标准”也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想以此来经常告诫我们自己和客户,我们在做什么。


  4.?????? 徐星公司积累的财富,未来如果主要不能再回馈给客户,那么也主要将回馈给社会。这才是我们的事业理想。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