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临终生活质量指数排名 新加坡排全球第十八

?


临终生活与护理 临终生活质量指数排名
新加坡排全球第十八 


王润 黎远漪


  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当中,新加坡排名第二,第一是台湾,因台湾较早肯定临终护理的需要。


  人们在谈论提高生活质量时,往往忽略临终生活质量。首份全球临终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昨天公布,新加坡在参与调查的40个国家与地区当中排名第十八,在亚洲排名第二。


  本地慈善机构连氏基金会(Lien Foundation)委托英国财经杂志《经济学家》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在去年底展开这项评估调查,历时三个月。


  报告通过分析比较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的数据和资料,以及访问多名临终护理专业人员,为40个国家与地区的临终护理环境打分,这包括30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和10个其他国家与地区。


  综合指数是从临终医疗基础环境、是否提供临终护理、临终护理开销和临终护理质量四个组别的多项评分标准计算得来。


  英国、澳洲和纽西兰排在前三名,临终护理在这些国家是全国医疗政策的一部分,政府确保国民都能得到临终护理服务。


  英国也是全球最先开始推出临终护理服务的国家,自1967年至今,由慈善团体提供的临终护理服务不断发展;最近也有相关法定程序出炉和进一步的投资。


  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当中,唯一排在新加坡之前的是台湾,排名第十四。报告指出,这归功于台湾比较早肯定临终护理的需要。新加坡在2006年才正式提供临终护理。


  新加坡在临终护理质量组别排名第十一,而在临终医疗基础环境组别排名三十,主要因为我国的医疗保健开支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比全球平均8.8%低,与美国的16%更相差甚远,而且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数目较其他国家如日本不算多。


?


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中,香港排在第20名,日本第23名,韩国和马来西亚分别排在第32和33名。


?


  亚太安宁缓和医学学会(Asia Pacific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Network)主席吴冯瑶珍说:“高度发展或富有的亚洲国家并不一定在提供临终护理方面名列前茅,因为这主要取决于国家如何提供和津贴慈怀护理,以及需要慈怀护理的人是否能够得到服务。”


  排在末几名的国家包括中国、巴西、乌干达和印度,报告指出中国和印度人口众多,只有少数有需要的人才能获得临终护理服务。而且受调查的国家有限,这些国家与其他没接受调查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可能表现属较好。


  在排名落后的国家当中有特例,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Kerala)虽然只有全国3%人口,但所提供的临终护理服务却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它也是最先允许在临终护理服务中使用吗啡的地区之一。


  报告指出,在喀拉拉邦,虽然临终护理服务靠当地有限的捐款支持,但整个社区的参与度高,很多义工为病人在家里提供护理。


?


我国死亡者仅两成获临终护理服务


  我国每年约17万名死亡者中,约20%获得临终护理服务,离60%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本地目前有八个慈善团体提供慈怀护理(Palliative Care,也译为临终关怀护理),为临终病人提供家庭护理、住院服务和日间护理服务,各大医院也设有慈怀护理部门,通过止痛药物、心理辅导和精神安慰让临终病人舒服、安详地度过人生最后阶段。


  新加坡慈怀理事会主席陈举伟对新加坡在“临终生活质量指数”的排名感到满意,他说,要进一步改善本地慈怀护理,慈善团体需要更多资助和义工,本地也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专才,这是目前非常缺乏的。


  连氏慈怀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国际临终关怀服务联盟(Worldwide Palliative Care Alliance)联合主席之一的吴冯瑶珍认为,我国在慈怀护理方面还有很多改进空间。


她对新加坡在提供止痛药物评分标准上获得不错的成绩略感惊讶,她说,本地法律其实对医生提供吗啡没有限制,任何注册医生可以在任何时间给任何病人开出任何剂量的吗啡,但医生和病人都对此存有疑虑。


  她说:“医生因为担心病人上瘾和副作用,直到临终病人非常疼痛时才开吗啡;病人则认为仍可以忍受疼痛,如果现在使用吗啡,疼痛加重时,就别无选择了,而拒绝使用。医生和病人都需要接受进一步的公共教育。”


  本地获得慈怀护理服务的病人当中,60%至70%是癌症病人,针对其他病患的临终护理服务尚需要加强。


  吴冯瑶珍说,专业人员已开始研究心脏病、肾病、肝病和中风等临终护理服务,但新加坡和其他国家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老年人的临终护理。


  她说:“随着人口老龄化,将有大量老人长期处于健康不佳的状态,无法自理,而且家庭人口越来越小,来自家人的支持不足,我们更要学会如何照顾这些老人。”


  此外,吴冯瑶珍也认为,国人忌讳谈论死亡和相关事宜,这使得人们对慈怀护理的认知较低。她说,就算医生建议病人接受慈怀护理,病人和家人也不愿意这样做,他们认为接受等于放弃治疗。


  她建议临终病人积极与医疗人员讨论希望获得怎样的照顾。并不是每一名临终病人接受护理后都会死去,有一些会奇迹般地好起来。


  她也认为提高和推广慈怀护理不应只靠政府或医疗人员,整个社会都应参与,发展社区服务尤其重要,这是新加坡目前较弱的一环。


  陈举伟便指出:“我们要不断提醒国人,不应在需要时才考虑临终护理,它甚至比治疗更加重要,因为在面对死亡时,我们应得到爱和关怀。”


?


只剩三个月生命的他 在慈怀护理中心已度过三年


  在得知自己的寿命只剩下3个月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挣扎后,70岁的刘木明最终决定前往HCA慈怀日间护理中心,参与中心每日为病患准备的一系列活动。


  这么一参加竟然就是三年,由于环境的改变再加上刘木明本身的心理调适,他的结肠癌病情开始稳定,而当初忐忑的决定竟然给予了他更多享受人生的机会。


  回忆起当初,刘木明(退休财务主管)说,他是在2006年患上了结肠癌。动完手术后,医生诊断他的寿命已经剩不到一年,因此推荐他接受HCA慈怀护理所提供的居家护理服务。


  当医生预估他寿命仅存3个月时,刘木明经过一番心理挣扎,最终决定前往慈怀日间护理中心接受日间护理。


  他说:“我完全不知道日间护理中心到底会提供什么样的护理,所以即使医生推荐,我也还是迟疑不决。”


  自从开始定期前往日间护理中心后,在医生护士的照顾与开导,加上有其他病患的陪伴与沟通,刘木明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开始好转。如今三年已经过去,他的病情基本上已经稳定。


  相较于每天独自与患有精神压力的女儿待在家中,日间中心的环境对刘木明的身心更加有利。


  “我现在每个星期,5天都会来这儿。我喜欢这里的环境,享受中心的运动设施,以及中心为我们所准备的活动,例如普拉提健身运动、手工及歌唱活动等,也很期待每个月至少两次的户外活动,像是去博物馆和动物园等。”


  他希望自己的情况能作为一种鼓励,为其他病患也带来新希望。


目前HCA慈怀日间护理中心每天平均为约25至30名病患,从早上10时至下午4时提供日间护理。若包括慈怀居家护理服务在内,HCA慈怀护理每日则需照顾800多名病患。


  因此,慈怀护理总裁兼医疗理事长阿齐利瓦兰(Akhileswaran)医生指出,虽然愿意加入慈怀护理行列的医生与护士正逐年增加,但是离理想的医生护士对病人人数比例还是有一段距离。


  在2010财政年,接受慈怀护理服务的病患当中,约72%的病患在3个月内过世,其余近三成病患之中,约5%在一年后过世。


?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