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茶渊读书会

?忙碌的生活步伐、铺天盖地的资讯无孔不入,让许多现代都市人大喊“时间不够用”。很难想象,还是有人愿意为了一本书,花时间聚在一起讨论,分享读书心得。


  上世纪90年代末从台湾引进新加坡的华文读书会风潮确实走过高峰期,但10年后的今天已大不如前。据了解,本地曾雨后春笋般出现了40多个读书会,但目前仍活跃的只有10多个。这些团体尽管面对诸如语言环境使华文阅读人数不断缩小的局限,却不言放弃,坚守推广华文阅读的使命。

  在一年一度的世界书香日(4月23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陈能端走访了依旧活跃的读书会,了解这些热爱读书的人如何看待自身的社会价值,在信息日益电子化的时代里,他们如何迎接挑战,维持读书会的生命力。

  本地根据台湾模式创立的读书会中,附属于新智文教发展协会的新智读书会算是成立最久的。会长李昭英(63岁)受访时说,她和理事最引以为豪的是读书会13年来风雨不改每月都会举办一次导读活动。







茶渊读书会导读宋鸿兵的《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吸引老中青会员参加。(茶渊读书会提供)

  和其他社团一样,新智读书会也出现会员流失的问题,但值得庆幸的是,读书会的整体会员人数还是在逐年增加。李昭英说,新智读书会创立之时,只有20多名会员。到了今日,会员人数已达120名,年纪最长的70多岁,而最年轻的是不到20岁的初级学院生。大部分会员是40多岁的中年人。

  李昭英说:“读书会以华文为媒介,但新加坡社会的主要语言是英语,许多人并不热衷于阅读华文书籍。尤其是吸引年轻人更不简单。我们虽然有顾虑,但再难也得继续尝试。”

  更积极鼓励会员带适龄孩子出席读书会活动是其中一个尝试,让孩子从小就熟悉导读会的氛围。另外,新智读书会也尝试扩大阅读的意义,把纯文字之外的流行文艺作品也包括在导读范围内。比如曲子、歌词、电影和绘本都是可进行导读的。 

  作为民间华文读书会的“先锋”,新智读书会当年也协助多个团体设立读书会。目睹其他读书会没落,李昭英觉得很惋惜。她认为新智读书会可以继续保留忠实会员,又不断吸引新人加入,是因为他们坚持有系统地规划每一场导读会,并积极栽培年轻会员参与组织工作,确保不出现断层。

  另外,读书会本身也有其魅力。她补充说,阅读和许多康乐活动一样,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有机会聆听不同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也能增强会员的凝聚力。

  李昭英是个乐观者,她觉得客观的社会条件并不会抵消读书会的存在意义,但现有的民间力量仍可加强。她说:“其实学校已经在大力推动读书会活动,我期盼的是,民间能有更多的读书会组织。”

教师也“逼”自己阅读

  和新智读书会相比,2006年成立的第三代读书会“年轻”多了。这个由11名华文教师发起的读书会取了意义深远的名字。代会长陈琦蕊(33岁)解释,读书会的对象是在籍或退休教师、补习老师和华文教育工作者等,而“第三代”代表新一代年轻的教师,在“第二代”经验教师的协助和“第一代”资深教师的辅导下学习阅读之道。

  陈琦蕊(33岁)说,他们创会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要“提醒”华文教师,工作固然忙,也不应该忽略阅读。她有些无奈地说,教师平日在课堂上一定不忘嘱咐学生多看书,还会积极为学生安排促进阅读的深广活动,但一般教师是否也有机会多阅读?

  陈琦蕊说:“成人因为杂物缠身,大多数会选择看报章或杂志,但是其实我们和孩子一样,也需要大量阅读来滋养心灵。有些教师选择离队,就是因为缺乏坚持下去的心力。如果大家能抽出一点时间,放下手上的东西阅读,反而会从中获取新的能量。”

  第三代读书会目前有12名理事会员和40名正式会员,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会员是30多岁的年轻教师。他们的阅读材料不局限于教育书籍,还包括文学、漫画和时尚作品。

  为了确保读书会每个月能顺利举行导读会,陈琦蕊和其他理事必须在工作之余抽空开会,讨论活动细节。有时,出席会议的人只有四五人,会让陈琦蕊觉得相当泄气,但她很快就会往积极方面想。她指出,能继续参与读书会的活动,靠的是一股“傻劲”。  

  她说:“当我们反思创会目的时,会想到我们做的是影响下一代的良心事业,而阅读正是人文教育的根本。人文发展终究不能由机器取代,必须要靠人。”

在校园推广导读 应符合学生水平

  记者走访的另一个读书会是附属如切民众俱乐部的“翰林书会”。退休教师许铭真从2003年创会以来就一直担任会长一职。她坦言会员并不年轻,平均年龄40多岁,而且以女性偏多。虽然如此,许铭真觉得读书会的前景并不完全悲观,因为读书会的风气已经吹向学校,民间的读书会应该不会“后继无人”。

  在教育部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的推动下,华文教师总会和新智读书会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为上千名中小学教师开办培训课程,间接协助学校设立华文读书会。

  两年后,读书会成为受认可的辅助课程活动。为了取得更显著的成果,委员会2008年起展开为期三年的邻里中学阅读计划,资助全岛东、西、南、北区的20所学校奠定设立班级制读书会的基础。这项计划今年到一段落,参与的学校还会共同制作手册,方便发给其他学校参考。

  新加坡读书会发展协会是另一个积极推展校园读书会的团体。创会会长黄美芬受访时说,该会的定位和其他读书会不同,他们的宗旨是栽培热爱阅读的幼苗,所以近年来都把“触角”延伸到学校去。到现在为止,读书发展协会接触过的中小学和高中多达50所。

  黄美芬指出,对于大部分不习惯阅读华文书籍的学生来说,“看书”是很痛苦的,因为一拿起书,密密麻麻都是字。为了让学生不排斥阅读,她必须迎合学生的水平,“倒过来”进行导读。

  黄美芬说:“我们一般举行导读会之前,都会要求参与者先阅读书籍,但对学生来说,这一套不管用。你必须先导读,也就是先把故事的结构、情节概要和精髓说给他们听,才能吸引他拿起书本。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当学生看不懂一些深字的时候,不会感到烦躁而放弃阅读,因为他大略了解故事了,可以用猜的。”

  至于多年来培养学生的努力是否有得到成果,黄美芬坦言,这方面的工作还需加倍努力。她说:“有教师向我反映,曾参加导读课的学生发言或写读后感都有明显进步。但是学生毕业后会不会因此主动参加民间的读书会就不一定了,主要是因为他们很忙。庆幸的是,他们有时还会给我手机简讯,问我有什么好书介绍。”

新移民通过读书会融入本地

  要领导华文读书会,必须具备多种条件。会长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对阅读兴趣浓厚,还得愿意花时间服务读书会。要找到符合条件的国人并不容易,有些读书会更愿意把目光投向新移民。

  成立11年的茶渊读书会在2007年首次由非新加坡人领导,原籍上海的李叶明(40岁)成为第三任会长。

  熟悉本报《新汇点》栏目的读者对李叶明应该不陌生。他不仅是《新汇点》的特约记者,也是随笔南洋网站的创始人,并曾出版纪录个人经历的《随笔南洋》文学作品。

  李叶明是在来新一段日子后才接触读书会活动的。他钟爱阅读、创作,又敢于发表意见,这些性格特征给茶渊的理事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第二任会长卸任后,他们便力邀李叶明接过领导棒子。李叶明接任时也把几名志趣相投的随笔南洋版主引入执委。

  其中一名茶渊读书会的资深理事说:“这班新移民非常有才能,文学造诣和鉴赏能力也近乎学者水平,让我们获益不少。”

  在李叶明未接棒之前,茶渊读书会的活动开始出现萎靡迹象,有时只有10多人出席导读会。

  目前,读书会的会员有200多人,平时每月出席导读活动的人数约40名,新移民会员大概占40%。

  李叶明指出,新移民和本地人在阅读习惯上有一些差异,但他们在决定导读书目时不会只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会更主动地把本地作家的作品纳入其中。这些作家包括郑景祥、吴韦才、流军、王文献、朱亮亮等。

  李叶明说:“阅读本地作家的作品对新移民了解风土民情很有帮助,他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进行导读,激发出更多的互动火花。另外,我觉得本地作者也很支持读书会的活动,时常接受我们的邀请参加分享会。”

  身为网站创始人,李叶明非常清楚互联网占据时间和眼球的威力。不过,他并不觉得读书会一定要引入新科技才能生存。他说:“我不会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而去‘变花招’。但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不同的尝试,比如说我们导读《棺材太大洞太小》的时候,导读小组以戏剧的手法进行导读。导读的方式可以更多元,但纸媒还是最经典的。”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