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大师"是原和讯论坛一位网友,它讲述了“三个知道”的投资思路,昨天花了一下午看了他的历史帖子,深有感触。从我的理解来看,他的投资策略就是在抓住主要矛盾,放弃次要矛盾,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三个知道”指导原则中,一句话总结就是大道至简。
比如当时有一个叫"爱下黑白棋"网友,重仓了中信证券,备受煎熬,在论坛中发帖如下:
今天(2008.7.3)我想把股票割肉了,有没有人来鼓励我呀?现在大约有20%仓位的股票,600030中信证券,股价21元,净资产15元。现在市盈率很低。不堪忍受天天跌的痛苦了,感觉证券公司在熊市中将来业绩还会大幅下降,等跌破净资产时候或许还可以少量买入。准备腾出资金空仓,或者从事低风险投资。大家意见如何?
从这位"爱下黑白棋"网友的发帖中可以看出来,他显然不是一位投资小白,他知道的内容很多,诸如市盈率、净资产、熊市券商跌、牛市券商涨的这些概念都非常了解,但是分不清投资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所以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
下面是德隆大师的回复,我整理了下格式,方便大家的阅读。
本人文笔不行,只能用大俗话表达,老兄将就着看。
如果老兄企图通过分析后市的涨跌来决定是否割肉,估计你会异常痛苦的。更加倒霉的是很可能你不斩仓它就一直跌,终于忍不住割了,正好就是最低价。
痛苦的根源何在呢?
那是因为你把投资最根本的东西搞错了,投资获利的第一要素是:防止自己情绪失控,等待对手情绪失控。
情绪为什么会失控呢?因为你“不知道”:
不知道后面会涨多少?
不知道后面会跌多少?
不知道这笔投资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大部分人亏钱,都是不知道“为何亏钱”的。事后总结主要原因往往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实际上是,由于投资思想的关系,控制不住情绪是必然的---因为本身就是在蒙,三个没有一个是知道的。
情绪怎么才能不失控呢?最好是“三知道”:知道能涨多少,知道会跌多少,知道投资的期限有多长。但实际上不用、也不可能做到“三知道”,知道一个或两个就完全可以了。
现在回到你的中信证券,看看你知道几个?不知道几个?
1、涨多少?行业龙头,以后要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市盈率低。这是有利因素。但是不是一定就得涨呢?好像也不是必须的吧,不涨群众也不能拿它如何。如果真的涨了,涨多少啊,1块,3块还是30块?你知道吗?反正我不知道。
2、跌多少?跌到净资产?净资产不是15元吧,除过权的。再说谁规定不能跌破净资产了,你自己也心虚吧。还有,公司的业绩是不是真实的?以后会不会出现亏损年度、ST、或者发生重大违规行为?以后还有一大堆券商要上市,如果定价很低的话,会不会把它的估值也拉下去?不是我吓唬你,股价越下跌,这方面的东西你恐怕想得越多。
3、投资期限有多长?你是否设定了一个期限?比如我就拿半年,到时候就卖掉,盈亏不管。恐怕你也没有吧。
好家伙!投资三因素你一个都不知道。投资的损失暂且不论,内心的痛苦是谁也抗不住的。不但下跌难受,上涨也难受。最后一定是情绪失控,买在高点或割在低点。因为在大的牛熊转折点前后,往往是最痛苦的时候。
对于“中信证券”怎么处理,方法其实很多的。你对照上面三条就可以了,比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涨到40就卖,不到就不卖。你要确保跌到10块、8块的时候,你的情绪不会失控。
半年后卖出,不管股价是多少钱。
现在就卖出,就当买个教训。你要确保即使将来涨到50块、100块的时候情绪也不会失控。
以后再做投资的时候,对照“三个知道”原则,我觉得挺好使的。
先看债券:
投资期限:知道。只要你的资金使用期限与之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是短期资金投资长期债券恐怕就要情绪失控了。
涨多少:知道。只要够你的“预期收益率”就行。
跌多少:不知道。受基准利率上涨的影响,但只会浮亏,此外得公司不破产,到期能够还本付息。
再看看可转债:
时间:知道。不一定是持有到期,和条款设计有关,不详细说了。
跌多少:知道。按可类比的纯债券的收益率进行估值即可得出,但只是浮亏,而且是最坏结果。
涨多少:知道。最少也是“连本带息”,而且是最小涨幅。
分离债正股:
时间:知道。权证到期,一翻两瞪眼。
跌多少:不知道。
涨多少:不好说。不能保证一定上“行权价”。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分离债正股比一般股票要好”,其实不是真的好,而是你知道了“一个半”,情绪上比较稳定。
以前的“正股 沽权”:
时间:知道。权证到期。
跌多少:知道。溢价幅度。
涨多少:不知道,蒙着多少算多少。
买正股赌的就是股票在最后行权时超过“行权价”,一旦权证到期,无论盈亏都要平仓,投资过程结束了。
指数基金:
1、时间:知道个大概。反正有牛有熊,熬三五年一般能出头。
2、涨多少:知道个大概。XX市盈率就高估了,大盘的市盈率相对来说稳定一些。
3、跌多少:知道个大概。XX市盈率就低估了,而且也不会退市什么的。
投资指数基金比投资股票的情绪要好控制得多,最后说说股票,你会发现它属于“三不知”品种,纯粹就是靠蒙。
股票:
时间:不知道。
涨多少:不知道。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是人们企图为了安慰自己而发明的东西吧!
跌多少:不知道。而且相当恐怖,弄不好来个预亏、ST、退市什么的,估计直到把你搞疯了为止。
投资股票就一定“不知道”吗?那倒也不是。我见过一些投资人,他们采用的是“强制自己知道”,而且他们有三个特点:
全部是长期投资;
都是业余投资人;
抗风险能力极强。
我说两个典型代表,我是学不来的。一个是小伙子,白领,十万积蓄全买了一只股票。
涨多少:他说不到十倍就不卖。
跌多少:他说大不了到零蛋,我有工作,有收入,不怕。
时间:他说等多久都行。
2005年进入股市,买的是有色金属股,真的变成了100万,辞职当职业股民去了,采用以上方法又买了另一只股票,最多涨到300万,现在回撤到150万。运气啊,还是运气。
另外一个是退休的局长,资金分成30份,买便宜的ST,5块以下的那种。
时间:他说大概一两年,要么重组成功,要么就退市了。
跌多少:他说大不了退市了,不要了。
涨多少:他说最少五倍,一个顶四个,而且不会有那么多退市的。
赚了不少钱啊,疯子,我学不来,心脏受不了。
封闭式基金类似于指数基金,在时间方面,你的资金的使用时限要和它的到期期限差不多,收益比指数基金高,否则你恐怕要忍受折价扩大的煎熬。
买“有价证券”有“两大要素、三个方面”:时间和空间。
就时间而言,9月份可卖给大股东,最多拿8个月。所谓空间可分为向上空间和向下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收益和风险。
看风险,最大不过1%;收益则不定。三个方面两个绝对有利,一个不确定,这已经是很好的投资品种了。当然,我还得多说两句。
期望收益率别太高了。
别把所有的钱都买一个品种。
市场有时候会傻得出人意料(也许是我傻,呵呵),做好补仓的准备。
后两条为投资通用原则。一般投资人最大的毛病是只看(或只想)向上的空间,不管时间和向下的空间。
证券投资分析的主要流派(来源于网络)
随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诞生,证券投资分析开始形成了界限分明的四个基本分析流派,即基本分析流派、技术分析流派、心理分析流派和学术分析流派。
基本分析流派是目前西方投资界的主流派别。该派别以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特征及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作为投资分析对象与投资决策基础。以价值分析理论为基础、以统计方法和现值计算方法为主要分析手段,因此价值成为测量价格合理与否的尺度。基本分析流派认为价格和价值间偏离的调整,是造成证券价格波动的原因。两个假设为:“股票的价值决定其价格”、“股票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技术分析流派是指以证券的市场价格、成交量、价和量的变化以及完成这些变化所经历的时间等市场行为作为投资分析对象与投资决策基础。该流派以价格判断为基础、以正确的投资时机抉择为依据。技术分析理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K线理论、切线理论、形态理论、技术指标理论、波浪理论和循环周期理论。技术分析流派认为市场供求均衡状态偏离会引起证券价格的波动。
心理分析流派以个体心理分析和群体心理分析为基础,比如通常所说的“羊群效应”、逆向思维方式等。心理分析流派认为市场心理平衡状态偏离会引起证券价格的波动。个体心理分析基于“人的生存欲望”、“人的权力欲望”和“人的价值欲望”三大心理分析理论进行分析,旨在解决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问题。群体心理分析基于群体心理理论与逆向思维理论,旨在解决投资者如何在研究投资市场过程中保证正确的观察视角问题。
学术分析流派(组合证券投资分析)是选择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并长期持有,即在长期内不断吸纳、持有所选定的上市公司股票。其代表人物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学术分析流派“按投资风险水平选择投资对象”以“获取平均的长期收益率”为投资目标原则。这是与其他流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其他流派大多以“战胜市场”为投资目标。学术分析流派认为价格与所反映信息内容偏离会引起证券价格波动。哲学基础是“效率市场理论”。
各投资分析流派对证券价格波动原因的解释:
基本分析流派:对价格与价值间偏离的调整
技术分析流派:对市场供求均衡状态偏离的调整
心理分析流派 :对市场心理平衡状态偏离的调整
学术分析流派:对价格与所反映信息内容偏离的调整
大家别走技术分析这条路,死胡同,技术分析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逆势交易肯定是死路一条,顺势交易好点,但长期看也无法战胜指数。
基本分析在原理上是对的,但所需要的假设条件很多,成本也很高,所以自身并不能保证足够的成功率。而且我认为股票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基本面,这里不详细谈了。
还要判断牛市、熊市什么的,说实在的,要是能知道是牛还是熊,随便谁来操作都行吧!
我认为在整个的投资过程中,情绪控制是最重要的,大约要占到90%,资金管理占9%,大家都认为最重要的分析,我觉得充其量占1%。
对我来讲,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我不信技术分析,但不反对或排斥其他人使用,“分歧”才是市场得以存在的基础。
当然,我不认为自己的“三个知道”方法比技术或基本面分析更高明,只是认为它能更好得控制情绪,有利于投资人在市场中长久生存。
我不信技术分析,有理论上的基础,也有统计数据上的支持。关于是否存在规律的问题,其实主流经济学已经有了结论,那就是“弱效率市场”。
90%的时间是没有规律的,10%的时间有规律,而且我的认识是:那10%的时间正是由于投资者的情绪失控造成的。
“心理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人在各种情况下是如何思考的,情绪失控是他们和我们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100元挂零的可转债基本上应该分批开始买了,条款要看仔细一点。转债的信用问题其实并不大,公司可以通过向下修正转股价而逃避债务,总不会宁可破产也不修正吧。
怎么样定义群体性情绪失控呢?
说白了就是集体抽风呗!情绪本来就有很大的传染性,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各个领域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人本来就是群居性的动物,所以这并不奇怪。
一些投资大师把自己的工作地点放在远离华尔街的地方,并不仅仅是为了享受生活吧。目前指数是否见底?我个人的结论是“不知道”,而且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有人知道。如果有人说对了,我的观点是“他瞎蒙的”。
巴菲特的成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他渊博的知识,顽强的毅力等等。但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美国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而且他的成功本身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企图模仿他而成功,这条路应该是走不通的。
本人大错误目前为止倒是没犯过,代价是错过了很多机会。小错误犯得不少,主要是分析的时候忽略了人的情绪问题。到真刀真枪操作的时候,发现心理有失控的苗头,于是立刻停止了操作。学术分析不但在感觉上不合理,而且不被大家接受,也不符合人的心理。但正因为学术分析是一种最痛苦的投资过程,所以收益反而是最大的,这个有统计数据支持。
当然了,投资不光是要收益,心理上也得高兴才好。挣钱不就是找乐(寻找赚钱的机会,找到了会很高兴)吗,要是整天都那么难受,赚钱又图什么呢?干脆还是分批买入,分批卖出吧,心理舒服点。
其实我的心态最差了,赔点钱就跟要命似的,所以才搞债券和衍生产品,这个和我的性格最相符了。
以上就是德隆大师的回复,他的三个知道和情绪控制的确非常有用,特别是其中的一个时间要素,我会将其慢慢融入我的投资系统中。最后我想讲的是,我们的投资体系和做其它的工程体系都一样,都需要站在前人的肩上,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并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