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汗青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足球,风车,郁金香。谈起荷兰,大众对其印象跳脱不出这三点。
但鲜为人知的是,地处于欧洲沿海的荷兰,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五分之一的国土由填海造陆而来,正是这样一个国土匮乏的小国,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产品出口国,花卉、蔬果出口量更是稳居世界第一,其所依赖的则是高端的农业科技,荷兰的温室蔬菜占蔬菜生产总值四分之三,86%的产量会销往世界各地。
中国尽管幅员辽阔,可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9.179亿亩,养活、养好更多的人口,农业研究同样重要,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发展被提上日程,在这一点上拼多多走在了前面。
8月24日,拼多多专门设立100亿元农业科技专项,成立“百亿农研”专项。鳌头财经了解到,该项目旨在面向农业及乡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进一步有动力和获得感为目标。
实际上,从下沉市场走出的的拼多多在今年第二季度才实现扭亏为盈,又把“挣来的钱”全部投向农业与农村。
不以短期盈利为目标,拼多多的目光看得更为长远。
授人以鱼 也授人以渔
在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有三家互联网企业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对象,拼多多正是其中之一。
在产业助农上,拼多多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一方面通过产地直发、农地云拼模式拓渠道、开销路让农货进城,另一方面通过对农业技术的研究让科技下乡。万千农民在这一过程中受益,苏涛就是其中一位。
苏涛是一名复员军人,曾因意外重度耳聋,退伍返乡之后无法正常参加工作,便在当地从事扇贝养殖、瑶柱加工的工作。去年疫情期间,线下渠道受阻,苏涛生产的瑶柱产品一度积压超过20吨,这已经是其全年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危急时刻,苏涛开始尝试在拼多多开店,顺利打开了新的销路。今年8月份,拼多多启动了第三届“农货节”,在“农货节”首日,苏涛店铺的瑶柱产品单日销量暴增600%,并带动店铺其他产品销量增长超过270%。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背后是拼多多对于农货的补贴和扶持。鳌头财经了解到,今年“农货节”不仅面对商家零佣金,在此基础上还加大了补贴力度,“百亿补贴”、“限时秒杀”等频道累计补贴超过5000万。
其中,“百亿补贴”对精选农产品的单笔补贴最高接近60元,补贴额度普遍超过30%。拼多多百亿补贴相关负责人透露,从预售阶段来看,今年“农货节”期间,精品农货的订单量单日增幅均超过200%。
如果说对农产品源头的补贴帮助农货进城是授人以鱼,那么拼多多对于农研的投入则是授人以渔,让科技下乡,以先进技术带动古老农业的发展,拼多多对于农业的助力早已更深了一个层次。
鳌头财经了解到,拼多多在农业领域一直坚持对农业科研的重投入,人工智能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这一赛博朋克中的科幻场景,也被拼多多带进了现实。
去年7月,拼多多发起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前文提到的荷兰也派出了由瓦赫宁根大学领衔的参赛队伍,与比利时等全球17支科研队伍共同打响了种植草莓的人机大战。5个月之后,赛果呈现,产量方面AI的草莓产量平均值高于传统农人组平均值196.32%,投入产出比平均值高出传统农人组平均值75.51%。但在甜度方面略逊于人工。
今年8月,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正式启动。人机大赛二番战,比赛产品从草莓变成了番茄,与上届相比,今年提出了既要“种得多”,还要“种得好”的新要求。传感器、光谱、算法模型轮番上阵,选手们力求探索种植出更高产量、更高品质的农作物。
除了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之外,拼多多还先后联合国粮农组织、浙大启动“全球农创客大赛”,联合国内产学研机构主办“首届中国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 等农研项目,探索数字农业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鳌头财经了解到,去年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两只优胜队伍已经开始探索商业化运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无人种植技术下的草莓、番茄会出现在更广袤的田间地头。
为什么是拼多多?
互联网企业千千万,为什么是拼多多如此重视农业?或许与其基因有关。
拼多多从下沉市场中走出,最为贴近三农。既拥有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技术、资本和基础设施,又能洞察、了解传统农业的症结所在,这样的企业作为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探索者最为合适。
实际上,在陈磊接棒拼多多后对于农业的投入有增无减,拼多多的财报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8月24日,拼多多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二季度营收230亿元,同比增长89%,尽管不及市场预期的267亿,但拼多多实现了扭亏为盈。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本季度的运营利润为20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4亿元。
第一个变化是营销费用的下降,该季度拼多多营销费用为103.88亿元,环比减少了26.09亿元,当季营销费用率为49.26%,同比减少25.29%。营销费用的减少释放了利润空间,这也是拼多多扭亏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变化是对于生态技术的投入增加,其中也包括在农业上的重技术投入。当季拼多多营业成本79亿元,同比增长197%,其中部分投入主要来自配送和仓储费用的增加。
营销费用的减少会导致短期内用户数量增长不如以往强劲,但重技术、重农业投入的拼多多展现出了更加踏实、坚决的形象,其带来的长期效果值得期待。
财报发布当日,拼多多便宣布了100亿的农研专项,陈磊担任一号位带头人的角色。鳌头财经了解到,“百亿农研专项” 虽然将显著影响股东的短期每股盈利,但已通过董事会的支持和批准。
“这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将耐心投入,本季度的全部利润及以后几个季度可能有的利润,将首先进入这个专项,直至100亿的总额得到满足。”陈磊说道。
在接棒拼多多前,陈磊担任CTO,对于农研的投入也与其技术出身有关,他也一直倡导用技术给电商和产业带来新变革,百亿农研专项足以显示陈磊的稳重与决心。
可以看出,拼多多意在牺牲短期内的可见利润,去追求深耕农业的长期价值。
从扶贫到普惠
拼多多的“重农主义”带来了普惠,这种普惠不仅在于其用户能在平台上享受到更多的产品,更在于农产品生产者能获得更多收获。
要想富,先修路,在过去,好产品走不出大山是部分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让农产品上行,是拼多多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2018年,拼多多先后推出“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山村直连小区”模式,后又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形成“农地云拼”模式。
所谓“农地云拼”模式,就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供应端将分散在各地的农业产能聚合形成云端大农产;在需求端通过拼购、直播等方式将客源聚合,让供需双方在“云端”精准匹配,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直连全国大市场。
这种模式下,由于中间环节的减少用户能享受到更低的价格,农户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以云南人参果为例,此前该产品原产地农户分散种植,只有少量农户开网店小范围售卖,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在拼多多“农地云拼”模式的帮助下,人参果主要产区云南石林县迅速形成规模效应,种植面积从1万亩上升到10万亩,带动当地种植户收入增加10倍。
数据显示,在“农地云拼”模式推动下,去年,平台实现农产品上行2700亿元,规模同比翻倍,在电商行业中占比最高。
此外,拼多多还在农业基础设施上长期投入,拼多多通过路线规划技术与网络解决方案,已经初装打造出一套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直连超过1000个农产区,并带动超1600万农户参与到数字经济之中。
拼多多对于广大农民的普惠不只是授予补贴、授予渠道,更有意义的在于授予知识,让万千农民通过互联网为家乡造福。
2018年,拼多多创立“多多课堂”,建立线上线下两条专业性“扶贫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培训通道,在此基础上,平台将各地区的线下课程,通过线上大规模推动,累计触达49万扶贫产业经营者,覆盖全国所有的贫困地区。
拼多多此前的扶农、助农,带动一些地区带来了脱贫、带来了普惠,随着百亿农研专项的持续推进,未来其给农业带来的或许是变革。任何时代科技都是最强生产力,科技赋能的现代新农业时代正逐渐到来。
拼多多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加速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