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保险机构月月增 交叉销售显优势
盘点2007年上海保险机构,“新”字当头,机构数量、市场格局出现新气象,保险公司扎堆上海市场的热情再次释放出来,截至11月,上海新增15家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威力开始显现,市场份额突破25%。





  每月新增1家机构

  上海保险市场历来是是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可是2006年,保险公司放慢了进驻上海市场的脚步,全市全年仅新增4家保险公司,其中没有一家是寿险公司。经过一年的休整,2007年,上海保险市场散发出崭新的活力,迎来主体规模的又一次膨胀。

  与前年底相比,上海新增保险公司15家,其中财险公司6家、寿险公司4家、养老险公司2家、健康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各1家。而每月平均一家的增速,让上海保险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截至2007年11月,全市共有86家保险公司和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其中财产保险公司38家,人寿保险公司34家,养老险保险公司4家,健康保险公司5家,再保险公司4家,保险集团公司1家。

  新机构具有较快地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迅速融入上海高强度的市场竞争中。开业第一个月,人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就取得1886.85万元的保费收入。正式营业时间更短的国寿财险沪分,也取得7884.9万元的骄人业绩。

  外资保险成亮点

  2007年,寿险市场继续保持了17%的增长速度,但这次外资寿险公司成为主角。其中,联泰大都会和瑞泰人寿分别凭借1300%和300%的年保费增长率,一举冲入上海寿险前10名,颠覆了传统稳扎稳打的发展模式。平安人寿再次超越负增长的中国人寿成为上海寿险市场的领跑者,太平人寿沪分因三度换帅影响业务开展的连续性。

  外资寿险成功的秘诀就是投连险的热卖。投连险借助股市的东风,一度成为仅次于基金的投资产品。然而,投连险短期效应来得也很快、很猛,大面积退保给保险公司资金运作造成影响。

  此外,2007年是分红险到期给付的高峰,直接导致上海保险给付金额的猛增。前11个月内,全市寿险公司给付支出64.88亿元,同比增加32.80亿元,增幅达到102.26%。

    前11个月,全市财产险保费收入112.96亿元,同比增加18.13亿元,增幅为19.11%。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大幅增长并不是普涨的结果。统计显示,2006年23家财产险公司中,有6家公司的保费收入出现负增长,分别是平安、中华、天安、华安、丰泰和三星。其中,华安的保费收入不到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出口信用保险和安信农业保险两家政策性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成为今年财产险市场的新亮点。

  激发交叉销售潜力

  过去的3年里,上海共出现了9家专业保险公司,分别是4家养老险公司和5家健康险公司,优化了保险市场的主体机构。如果说,2005年到2006年是上海保险市场走向专业化,那么2007年则可被认为是保险公司集团化拓展业务的开端。

  2007年,有多家隶属于同一集团下的保险公司,都完成了上海地区的开业,包括产险、寿险、养老险、健康险等等。目前,在上海同时拥有产寿险公司的包括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中保集团。今年11月,保监会又批准华泰人寿筹建上海市分公司。

  据了解,集团公司在某一地区开设经营范围不同的保险公司,一方面是占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开展交叉销售业务。例如,寿险公司旗下保险营销员可以卖车险,获取一定手续费;产险公司则可以利用寿险公司的团险优势,开拓企业财产险业务。

  统计显示,2007年1至11月,人保、国寿、平安、太保、中保等集团下属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总和约243.93亿元,占上海保费收入的56%。随着人保寿险和国寿财险等公司的发展,交叉销售的地区优势将会更明显。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