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港股,有一只股票一定绕不过——和记黄埔(00013),和黄为香港老牌洋行股,百多年前由英国人创办,后被李嘉诚收购,在其带领下,拓展电讯、港口、基建及零售等多个范畴业务,成为香港本土最成功综合企业。但这只历史悠久的股票,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5月26日,李嘉诚旗下长和系世纪重组踏入尾声,拥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的和黄将并入长和,于6月3日除牌,完成上市历史任务。本期腾讯证券《玩转港股》特辑就为投资者回顾一个时代的印记及和黄与长江实业的世纪重组。
玩转港股特辑三十:内地香港基金互认与港股直通车
和黄前世:香港第二大“行”
作为香港两家老牌跨国企业,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均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两家公司更以“0001”和“0013”的股票代码占据香港股市恒生指数成分股的龙头地位。因皆为李嘉诚长江集团旗下最主要的产业,两家公司也常被称为“长和系”。
长实与和黄是香港股民心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蓝筹股,先说长江实业。李嘉诚于1950年以5万港元起家在香港成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塑胶等工业制品。他于1958年开始涉足香港地产业。那一年,李嘉诚在北角买地并兴建了一幢12层高的工业大厦,迈出进军房地产业的第一步。
长江实业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的“黄金岁月”大量投资香港的房地产,快速壮大成为香港主要发展商之一。目前,长实是一间地产发展及策略性投资公司,为香港规模最大的地产发展商之一,业务主要包括房地产、生命科技、能源、运输等,业务遍及全球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
而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前身则是属于香港第二大“行”的和记洋行,1860年由英国人在香港设立。主要经营布匹、杂货和食品,经过多次改组之后,1965年同万图企业有限公司合并并改名为和记企业有限公司,业务发展十分迅速。然而1973年受到股市狂泻和石油危机的影响,业务一落千丈,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1975年8月香港汇丰银行以1.5亿港元收购其33.65%的股权,成为和记最大股东。这之后不久,汇丰银行把和记与黄埔船坞合并,成立和记黄埔财团,经营贸易、地产、运输、金融等业务。
1979年,李嘉诚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透过长江实业以每股7.1港元、总值6.39亿港元收购9000万股和黄,占股权22.4%,成为华资入主英资四大洋行第一人。其后逐步增持至约40%。1981年,李嘉诚出任和黄主席。
蛇吞大象:李嘉诚商业帝国整合大戏
说到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背后还有一番故事。
1979年9月25日,香港皇后大道中华人行21楼会议室。神采奕奕、风度翩翩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李嘉诚,正在这里举行一次最激动人心的记者招待会。会上,李嘉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宣布:
“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当每股仅值5.18港元的和黄股票,在一天之后由长江实业以7.1港元的现金收购的消息发布之后,一批批股民、投资者蜂拥而至股市交易场,倾囊购买和记黄埔、长江实业、置地公司以及汇丰银行的股票。当天上午收市时间不到,恒生指数竟出现狂升25点之奇观。
长期以来,目光敏锐、善于捷足先登的李嘉诚一直密切注视着和记黄埔的发展,充分预测到和记黄埔将是一家极具发展潜力和前途无限的集团公司,而且李嘉诚也洞悉出和记黄埔不会长期留存在汇丰银行手中,因身为国际上著名的汇丰银行不会长期背着“银行操纵企业”的黑锅,这就意味着汇丰银行出售和记黄埔的股权有绝对的可能。
“有可能就一定可行。”李嘉诚遇事一直沉着、谨慎,总是不忘记给自己留有余地,而且只是在有限的风险下收购企业。然而,他这一次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兴奋地、深入地预测着,并且开始部署一系列行动。
1978年的九龙仓争夺战中,知道汇丰银行正等待适当时机和合适人选准备出售和记黄埔股权的李嘉诚,通过放弃九龙仓控制权的争夺,得以与汇丰银行增进了友谊。这之后不久,李嘉诚又以自己的精明能干、诚实从商的作风,以及日益壮大的长江实业如日中天的业绩,令汇丰银行董事局主席沈弼所欣赏,从而为急需增大实力、增强储备资金的汇丰银行,提供了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出售和记黄埔股权的适当时机,使李嘉诚预测到的“有可能就一定可行”的强烈愿望得以顺利实现。
于是,就像李嘉诚在回答记者所提出的“为什么长江实业只购入汇丰银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购入其优先股”的问题时说的:“以资产的角度看,和黄的确是一家极具发展潜力的公司,其地产部分和本公司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黄的远景非常好,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亏与其无关,又没有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
紧接着集中火力的李嘉诚,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对英资和记黄埔穷追不舍,并继续在股市上吸纳和记黄埔的股票。
1980年11月,长江实业通过整整一年不间断地吸纳,终于成功地拥有超过40%的和记黄埔股票权。
1981年1月1日,身为华资财团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的李嘉诚,正式出任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成功地控制了价值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一如当时的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韦理所无法理解时说的:“李嘉诚此举等于用美金2400万做订金,而购得价值10多亿美元的资产。”
合并大戏:战略“转移”的棋局
2015年新年刚开始,一则重磅新闻,就是李嘉诚宣布重组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
1月9日,长实(00001)及和黄(00013)在香港联交所联合公布,将重组长实集团及和黄集团的业务,并创立两间新的上市公司,分别为长和及长地,前者会接手两个集团所有非房地产业务,而后者则合并两个集团的房地产业务。
据报道,长实及和黄进行合并、重组及再分拆,成为两间公司在香港上市,其中长和将持有长实及和黄的所有非房地产业务,包括港口及相关服务、电讯、零售、基建、能源及动产租赁业务;另一公司长地,全名为长江实业地产将持有两个集团的房地产业务,包括在香港、内地及海外的房地产业务。
值得留意的是,新成立的2间公司,长地及长和,全是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重组后变相迁册海外。原来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是香港注册公司。
这次重组将是李嘉诚商业帝国1997年以来的最大重组变动,对于一向在集团运作上秉承稳健策略的李嘉诚先生来说,放弃已有的稳固架构,作出如此大动作的调整,原因耐人寻味。
李嘉诚的解释是,此次重组意在清晰架构,释放价值。不过媒体猜测的更合理的解释是,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调整或将遭遇更大的潜在风险。已近87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家族产业的传承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巴克莱(Barclays)分析师路易(Paul Louie)指出,两家公司的合并,这不仅能提高股息,还能消除一部分控股公司估值折让,这种折让使得长江实业的估值低于旗下各业务加总的估值水平。不太复杂的公司结构可以帮助投资者更确切地给这个业务涵盖港口、零售、通讯等诸多领域的商业帝国进行估值。
尽管重组的时机令人意外,但考虑到李嘉诚因其商业头脑而拥有“超人”称号,这一大胆的举动并不算完全出乎预料。李嘉诚显然不是单凭被动经商而从一个底层人士成长为亚洲首富的。《福布斯》撰文称,在一个可能以更剧烈的波动为标志的经济环境中,李嘉诚将对利率敏感的房地产资产与电信、基础设施和港口资产分离的举动可确保这些抗跌性更强的资产得到合理的估值,而不是在楼市低迷时被房地产资产拖累。
不过,投资者可能关注的更直接:合并消息宣布后,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股价大涨,投资者显然喜欢这种更为简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