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别把要约收购的经念歪了

  继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受到市场的关注后,针对上市公司股东发起的要约收购又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从今年7月份以来,市场上出现的要约收购案例呈逐渐增多态势。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12日,年内已有23家A股公司涉及要约收购,其中大多数要约收购均为溢价收购。相对于2017年全年也只有14起要约收购案例,今年A股市场相关方发起的要约收购明显要积极得多。


  客观上,大股东与董监高的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以及日渐火爆的要约收购等,成为维护市场稳定,支撑上市公司股价的新“三驾马车”。特别是,如果上市公司回购的股份被注销,要约收购发起方能够收购到足够的股份并予以锁定,那么上市公司流通筹码将减少,对股价的提振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像新华百货、水井坊、汉商集团等上市公司已经完成了要约收购。从要约收购的上市公司来看,多数都处于盈利的态势,但也有像宁波中百、ST景谷这样业绩出现亏损的。从要约收购股份数量看,某些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股份数量堪称巨量,排名前五的都超过亿股,比如神州高铁要约收购股份数量高达5.64亿股,紫金矿业要约收购数量也多达3.07亿股。


  今年上市公司股东或无关联第三方发起要约收购更加积极,显然与股市的持续低迷,个股估值处于洼地有关。由于近几年来A股萎靡不振,市场估值区间整体下移,此时发起要约收购,无形中能大幅降低要约收购方的收购成本,提升要约收购的效率。其次,某些上市公司的要约收购,则直指控制权。比如像珠宝商周大福除了以12.68亿元收购ST景谷控股股东小康控股所持公司30%股份外,还向上市公司所有股东要约收购25%股份,以谋求ST景谷的控制权。另外,某些上市公司股东发起要约收购,则是为了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新华百货即属此例。新华百货第一大股东物美控股与上海“宝银系”的股权争夺战延续了多年,也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与业绩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物美控股向全体股东发起要约收购,将持股比例提升至40%,与上海“宝银系”的持股差距拉大至7%,也进一步强化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另有某些上市公司的要约收购,则是出于重组整合的需要,像金隅集团要约收购冀东水泥即是如此。


  自2016年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修订以来,上市公司股东或无关联第三方发起的要约收购更加规范化。通过要约收购,基本上能够满足发起方的重组整合、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或战略合作等对于持股比例上的要求。尽管如此,对于要约收购,市场上不乏把经念歪了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一是要约收购的“随意性”较大。像长园集团、京威股价的要约收购突然被叫停,宁波中百收购中途大幅调低比例等,凸显出要约收购的随意性较大,不利于给予市场稳定的预期。二是别有用心者涉嫌利用要约收购操纵市场。要约收购往往能提振股价,但也会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许多个股的大幅上涨,背后不无操纵的嫌疑。三是中小投资者为要约收购埋单的比比皆是。宁波中百、水井坊的投资者或套利资金,都在其要约收购中亏损惨重。要约收购没有为投资者带来获利,反而成为梦魇。


  也正因为如此,进一步强化对要约收购的监管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可建立要约收购的保证金制度,规定要约收购发起方须向上市公司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如果由于发起方的原因导致要约收购失败或未完成的,保证金归上市公司所有。而对于利用要约收购操纵市场的行为,则应祭起刑法大旗,让违规者承担刑事责任。并且,对于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由违规者进行补偿。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