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面值退市或再添新面孔,见证资本市场变化与成长

  9月17日,*ST大控以0.71元报收,这也是该股连续第四个交易日跌停。从8月22日至9月17日,*ST大控已连续18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这也意味着,即使此后*ST大控连续两个交易日都涨停,其股价也不可能上涨至1元的“高位”。若此,*ST大控股价将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


  根据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上市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格低于1元面值的,上交所将有权终止相关公司股票上市。从目前的情形看,*ST大控触发上交所的退市条款将是板上钉钉的事,该上市公司或因之成为第五家面值退市公司。


  自去年中弘股份“不幸”成为“面值退市第一股”以来,雏鹰农牧、华信国际均因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面值而被启动强制退市程序。*ST印纪也由于相同的原因暂停上市,其最终的结局或难逃退市的命运。在证监会强化上市公司退市监管的大背景下,*ST大控的结局可想而知。


  金融借款、委托代理合同纠纷及票据追索纠纷被起诉;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遭投资者起诉索赔;被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等,种种乱象为*ST大控股价黯然成“仙”埋下了伏笔。此外,*ST大控还存在诸如资金管理混乱,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等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一切,最终让*ST大控走上了不归路。


  实际上,从中弘股份到*ST印纪等四家上市公司,其股价纷纷跌破面值,并遭遇退市或濒临退市的命运,基本上都存在相似的问题。比如巨额资金被大股东或关联方占用,导致资金链断裂;公司治理紊乱、内控机制缺失;业绩下滑严重,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等。但这些都是上市公司本身的因素所引发的,往往具有个性化的一面。个人以为,面值退市股不断增多,更有深层次的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最初的上海“老八股”,到如今沪深股市挂牌上市公司超过3600家,市场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导致上市公司不再是稀缺性资源。此前,企业濒临退市风险,地方相关部门往往会出手相救。而随着挂牌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地方部门保壳冲动也开始弱化。而且,在重组上市标准与IPO等同,且监管趋严的情形下,像这类上市公司也常常被重组方所抛弃。因此,退市成为其唯一的“出路”。


  从退市的角度上讲,这也是上市公司退市方式多样化的结果。从已退市的数十家公司看,业绩亏损退市是主要因素。其他的像欺诈发行退市、重大信息披露违法退市、涉及五大安全退市、非标退市等,触及条款的都是极个别上市公司。而面值退市已越来越具有普遍性,这显然是退市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


  面值退市股的不断增多,亦是市场投资理念与投资风向变化的必然。A股市场首只“仙股”,为早已退市的*ST达曼。但该上市公司并非面值原因退市,而是由于无法如期披露定期报告。2017年A股成功“入摩”以来,蓝筹股与白马股受追捧,垃圾股、质地一般上市公司遭唾弃的格局开始形成,上市公司股价两极分化日益凸显。贵州茅台股价能上涨至千元以上的高位,但仙股也越来越多,正是市场投资理念与投资风向发生变化的结果。基于此,市场对于面值退市股的不断出现,也无须感到意外。


  面值退市股越来越多,也凸显出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与理性。追涨杀跌,投机氛围浓厚,曾经是A股市场的标签,虽然这些股市陋习至今仍然存在,但随着QFII、RQFII的请进来,沪深港通的开闸,A股“入摩”、“入富”,以及纳入标普道琼斯指数,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投资者越来越理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面值退市股不断增多,也在见证着资本市场的变化与成长。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