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简评陈其翔教授的《音律学基础知识问答》

?


????? ?简评陈其翔教授的《音律学基础知识问答》


?


2014年8月4日,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陈其翔教授给笔者来信说:你在研究中国古文明,而我在几年前写过一本有关音律学的书《中国古代两大乐律知识问答》,其中有第四章《中国古代两大乐律体系的起源和演变》,涉及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源和演变。今寄去请指正。


陈教授寄给笔者的附录《中国古代两大乐律体系的起源和演变》中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音乐文化博大精深。自9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开始,经三皇五帝至夏、商以来,音乐传统源远流长,在华夏大地得到高度的发展,形成多个乐律体系,至少形成两大乐律体系。至东周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发展更加迅速。至秦,许多宝贵文籍失传,在音乐方面损失最大,相传当时有一部经书,是完整记载音乐理论的经典著作,称谓《乐经》,已惨遭绝灭。现今的《五经》,在当时包括《乐经》,并称《六经》。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从出土文物看出,其音律的发源和演变,约有近万年的历史。中国地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多个乐律体系,是很自然的事情。根据经史古籍中的记载,以及出土的先秦编钟和贾湖骨笛,可证明中国古代曾有过两大乐律体系,它们有各自的起源。音乐具有极大的惯性,在一个民族中流传,几千年不变。因此可成为一种活花石,供后人研究。传统的乐律体系,史籍中记载起源于黄帝,采用很长的无音孔律管,吹奏出一系列的开管泛音,得到不同的音律。中国古代另一种乐律体系,具有更久远的发展历史。它起源于九千多年以前的伏羲时代,其帝都所在地是河南舞阳贾湖,在遗址中出土了用鹤类尺骨制成的多孔骨笛。其音律是,在具八度音程的两音孔之间,按等距分成六段,形成六等距列。……


陈其翔教授实事求是,是我尊敬的一位老朋友。作为自动化物理学家,研究中国古代乐律和音律基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难能可贵。世界上最著名最早研究乐律和音律基础的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发现五度循环的十二律,据说是他有一天走在街上听见打铁的声音很好听,就量了一下铁砧的尺寸,得出了6∶8∶9 的整数比关系,这就发明了五度相生律,得到了七声音阶的。但这只能说音律和物理学有关。还有云南丽江人宣科宣称音乐起源于恐怖,这是另一种研究方法。读陈其翔教授2008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有关音乐理论和作曲理论的《音律学基础知识问答》一书,从目录可以看出是博大精深的,特别是从古代乐律和音律起源的基础方面去发掘,很需要物理学家去做研究。


记得2010年11月2日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在绵阳市召开后,我写了《简评西科大宋西平教授的羌笛比较学研究》一文,其中提到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教授宋西平先生的羌笛与非洲及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民族的祖马笛的比较学研究。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宋西平先生就羌笛的簧片为文化基因作专门的独特研究。宋西平先生用的论点及论据是,羌笛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其安装位置与气流方向相背,而所有其他中国的类似乐器,如唢呐。口弦、笛箫等五六种等乐器,簧片的安装,位置都与气流方向相顺。于是他查找了西方乐器大百科全书,查找到西域阿拉伯地区和非洲地区的伊斯兰民族,使用的称为祖马的乐器,除开管外的纹饰外,与我国的羌笛完全相似:两管数孔,簧片其安装位置与气流方向相背。于是宋先生追溯羌笛的传播路线是,从我国西南四川北部到中国西北部,再经伊朗、伊拉克地区到阿拉伯地区和非洲地区,又环绕大西洋到澳洲、东南亚等南太平洋地区,北上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了一个羌笛历史文化圈。这里于是有一个疑问:只对羌笛双管单簧片反气流安装的力学原理作一些对比的说法,是否为真?


因为西南科技大学是理工科大学,力学专家不少,宋西平教授如果能多找一些西科大的力学教授,对自己的羌笛簧片基因稍稍作一点力学分析的补充,不就更加漂亮?而笔者质疑的原因是:少年时在农村生活,用细竹管做口笛,一端削成斜面,在斜面上面竹管处起开一点口,再用竹叶卡在此处口内,竹叶长短宽窄,与斜面切口大小相似,以盖住切口为准。然后把此端放在嘴里送气,也能吹响。这与羌笛双管单簧片反气流安装的力学原理,有相似之处。但宋西平教授的论文丝毫没有涉及类此原始的羌笛原理现象。现在回到陈其翔教授的《音律学基础知识问答》一书,讲中国古代乐音基本知识以及律制、律学、乐律体系的起源、演变、历代音高标准和音阶的演变等,是很到位的;有问有答,也脉络清楚。


至于陈其翔教授根据经史古籍中的记载,以及出土的先秦编钟和贾湖骨笛,把中国古代分为雅乐和俗乐两大乐律体系的具体命名;也可以。其次关于音律起源于管乐器还是弦乐器?陈其翔教授对历来的争议,有评论。他认为:雅乐体系成为正统的乐律体系,俗乐体系可能比雅乐体系发展更早;雅乐体系是起源于号角等管乐器,雅乐和俗乐,其乐律体系不同,音阶也不同;对此也没有意见。


有一点要说的,作为外来西方“赛先生”弦论和中国本土“赛先生”弦论的比较学研究,我们很早就关注到中国古代乐音基本知识以及雅乐和俗乐的乐器的起源与分类,这主要是从物理学视角出发的,由此在2007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约90万字的《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一书中,我们把这类研究联系写进了《宇宙弦乐和笛音宇宙》的第四章。其实从这项研究中,出土的先秦编钟和贾湖骨笛,从物理学视角出发,应分为无共鸣箱和有共鸣箱两大乐律体系。因为无论是弦乐,还是笛音、口哨、鼙鼓等,都是有共鸣箱来帮助声音的振动的。而无论是编钟,还是铜锣,都是没有共鸣箱来帮助声音的振动。由此奔向卡-丘空间和黎曼切口,是中国本土“赛先生”的弦论与外来西方“赛先生”的弦论共舞,这也许正是陈其翔教授写作《中国古代两大乐律知识问答》,和我们能在物理学视角达成共同的地方,以及追求物理学视角的目的。


当然如果说书中还有美中不足,是陈教授反复提到的骨笛,是“9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开始见”的产物。我们质疑这这种9000年前的“年表”与伏羲氏的“王表”的准确性。当然这不是陈其翔教授的错,他只不过引用了别的学者的“年表”和“王表”的研究成果。例如书中陈其翔教授明确提出他引用过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等人的材料。


王大有先生,1945年生,曾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大学商业美术系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太极文化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纽带工程组委员会专家委员。1978年以来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已出版学术专著24部,主要有《龙凤文化源流》,《中华祖先拓荒美洲》,《掌纹诊病实用图谱》,《图说中国图腾》,《图说太极宇宙》,《三皇五帝时代》,《上古中华文明》,《中华龙种文化》,《天人合一养生》,《生命密码解读》,《昆仓文明播化》等。主要重大研究成果13项。尤其在古代中华文明与美洲文明的亲缘关系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深为社会各阶层关注;对万年中华民族史三皇五帝的断代研究,皆有开创性研究。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