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关于新股发行制度的话题(综览)


发行机制创新历史、现状一览表







  类



  容




此前较明确的创新内容



“储架式”发行、存量发行、定向发行、发行认股权证、“绿鞋”制度、回拨机制、做市商制度、恢复资金申购发行、融资融券、“401K”、“孖展”等。




已经或即将实施的创新内容



定向发行、认股权证发行、回拨机制、资金申购、融资融券、“储架式”发行(有“中国特色”)等。




此次修改可能采用的创新内容



中小企业新股发行网上网下同时申购;给予券商部分配售权;引进绿鞋制度;分销商禁止参与申购的规定将取消;对询价机构网下认购比例作出要求;“A H”同步发行等。




采用可能性较小、争议较大的创新内容



缩短或取消战略投资者锁定期、提高机构网下申购比例。


 


修缮新股询价不应该是抛弃散户


【博览11日研究报告】 8月9日《中证报》指出,《发行需更加市场化询价制即将 修改完善》,博览分析员认为这是管理层发出的积极信号,但仔细阅读,我发现其中存在不少漏洞。 证监会正在被既得利益者挟持。他们借询价制的修改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


机构首先提出“目前询价制度对网下配售比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与国际惯例相比,这一比例明显过低,建议提高这一比例,如中小盘发行放宽到 50%,大盘股的网下配售比例放宽到80%左右,并允许发行人和承销商在所限范围内自行确定和调整这一比例。”也就是说,机构几乎要通吃新股发行。其二是机构要求取消网下配售和战略投资者的刚性禁售期,博览分析员认为,这将大大降低机构打新的风险。


另外是券商:在投行业务中,券商对于没有配售权一直耿耿于怀,博览分析员认为 配售权将大幅提高券商在IPO中的获利程度和主动性


博览分析员认为,上述这些修改建议,都与A股市场的国际化相关, 国际化是没错的,但他们推行国际化的幕后动机和措施是大有问题的。


这次证监会急着修改发行询价,其主要原因是国航发行“失败”引起了工行A+H能否发行成功的担忧。这可是尚主席的“政治任务”啊!但是,我认为这种修缮方式是饮鸠止渴,非根本解决之道。理由如下:


第一,若修改成功,会极大的刺激机构打新的“激情”,这将进一步加大一、二级市场的落差。可能出现中小投资者离场,二级市场走熊的景况。这又将直接导致一级市场发行的失败。


第二,中国股市目前还是以散户为主,不能把好蛋糕都给机构。


我的研究表明,在询价修缮中,证监会正在被机构投资者和“政治任务”所“挟持”。管理层所选择的路径似乎是抛弃了“三公”,抛弃了中小投资者,抛弃了中国股市的实际情况。 从长期看,散户为主的A股市场不可能在一朝一夕改变,证监会不应超越这个时期,盲目追求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如果操之过急,后果不堪设想。 (WXK)TOP↑


《发行需更加市场化 询价制即将修改完善》链接:


www.eastmoney.com/jrbznew/html/2006-08/09/content_1839827.htm


 


说“一人一手”不行?


【博览11日研究报告】 8月8日《上证报》指出“散户配售份额充足,不适合实行 一人一手”,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按照“权威人士”的说法,“按现有资金申购规则,假如按1手100股来算,七千万账户需要70亿股才够。中国银行此次发行全部算上只有65亿股,根本不够分。”


在此处“权威人士”偷换概念,“一人一手”不是“全部账户,每户一手”,而是“参与申购者一人一手” 有人会担心实行“一人一手”申购账户数会大幅飙升,股票不够分。我的研究表明完全无需为此烦恼, 在新股发行市值配售期间,申购账户大约维持五百万――六百万之间,此数据远小于全部账户数。当然如果“一人一手”开始实行后,申购账户可能会大幅飙升,但也决不可能出现全部账户参与申购的奇景。而且,不能够静态的看待问题,如果认购者非常踊跃,那么承销商完全可以通过预估评判提高发行价格,以抑止认购人数,达到认购与发行的平衡。而且,现在准备实施的“回拨机制”,不也为平抑需求提供了资源吗?


另一方面,从扩容吸引资金的角度看,“一人一手”更有利于社会闲散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同时申购的人越多,越利于大型IPO发行顺利进行,特别是高价发行。 “权威人士”还指出“在没有清理完拖拉机账号、麻袋账号之前,不适合实行一人一手。”


这个问题不是绝症,可以医好。 8月9日有报道称,已有许多营业部自觉清理拖拉机账户。而且完全可以规定,只有实施了“实名制”的帐户才能够有资格“一人一手”,若还不行,则强制规定,初次参与“一人一手”认购的当事人都必须亲自到营业部办理认购手续,以“验明正身”。因此“拖拉机账户”只是否定“一人一手”的借口。


而且“权威人士”还以“一人一手不是海外通行的做法”来敷衍投资者,表示其“在内地市场并不可行”。难道我们这个市场里面“不是国际通行作法的东西还少了吗?为什么那些不利于股市发展的特例可以苟延残喘”,而这种有利于证券市场发展好的制度为什么不能在A股实行呢?


其实, A股市场早已实行过“一人一手”的新股发行方式。在1995年,东方电机就实行的是“一人一手”的发行方式,后来由于“一人一手”的方式不符合当时公司法“千人千股”的规定,才将“一手”改为“一千股”并沿用至今。那次发行有60万个账户受益,为每个账户提供了1000元左右的利润。


 “一人一手”在十一年前,股权分置、黑庄横行的情况下都能行,为什么现在不行?管理层在竭力抵制什么呢?(WXK)TOP↑


 


当前发行体制照顾了散户利益?


【博览11日研究报告】 8月8日《上证报》的“权威人士”还“大放厥词”,表示 “当前的发行体制,其实是给了散户更多配售份额,照顾了散户利益。”博览分析员承认如果从全流通的角度考虑,资金申购对中小投资者而言,确实比市值配售好。不过,我的研究表明, 当前的发行体制照顾的是机构利益,在机构大块吃肉,大称分金的时候,散户至多喝了口汤而已。


而且“权威人士”指出,“机构在资金数上也不占主导地位。其中, 仅基金就占42%,散户占 57.76%。”注意仅基金就占了42%,其他机构还有份额呢!这还不算“占主导地位”啊!另外报道还透露,“当前中小板的新股申购账户数,机构占0.41%,个人账户占99.59%,仍是一个相当大的散户市场。”博览分析员认为,“权威人士”在承认“仍是一个相当大的散户市场”的情况下,不停的对机构投资者“开绿灯”提高它们的打新收益;与此同时,对散户是“围追堵截” (如前期停止“新股团购”,“逼迫”散户购买“打新”基金) 。现在更好,直接“釜底抽薪”,只打算给散户新股的20%去“玩”。我从这几个数据发现,机构在新股发行上,除了借政策东风外,携账户少、资金多的优势,狂吃“新股”大餐,但还不满足,“妄想”从散户那夺得更多“美味”。


让我们来看看“权威人士”的另一个理由,“在海外,80%以上的新股发行是配售给机构,我们实行资金申购以后,中小盘股80%给了散户,大盘股50%左右给了散户,这一水平远远高于国际市场。”


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权威人士”“无意间”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 国际成熟市场主力军是机构投资者,它们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那么在新股发行时,“80%以上的新股发行是配售给机构”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中国证券市场的比例则是倒挂,在新股发行上已经对机构很“优惠”的情况下,机构们还继续索要“吃”更多“美味”的权力,多吃多占,实在是贪得无厌。


我认为,最大的“错”是“权威人士”认为网上发行的股票大部分给了散户 。我的研究表明,完全不是这样。根据深交所每次新股发行公布的有效申购户数和网上冻结资金推算,参与申购的账户平均每户动用接近 30万的资金打新,这个数据是散户造成的吗?还有3800亿的热钱快速进出是散户造成的吗?既然不是,那么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利益又流入了机构的腰包。“权威人士”你“糊涂”了吗? 在香港,一个机构投资者占主流的市场,其管理层也未忘散户利益,推出“一人一手”,保障整个市场的“三公”。那么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放在重中之中”的中国证监会是否应认真反省一下了呢?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