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百强房企7月销售增速继续放缓下半年促销或成主调

【环球网房产综合报道】在调控不断加码下,全国房地产市场呈现降温态势。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21年7月,房企TOP10、TOP50和TOP100销售额分别为3789亿元、8842亿元和10508亿元,同比回落11.55%、1.86%和4.05%,环比下降32.33%、22.31%和25.53%。

单月销售首现负增长,但整体来看,预计全年销售目标可实现度较高。以2021年1-7月累计完成情况来看,在已披露2021年销售目标的29家房企中,平均完成度为55.33%,有23家房企完成度超过50%。

尽管销售额同比下降,但在TOP50房企中,7月的销售均价同比增速显著。TOP10、TOP30和TOP50在7月的销售均价分别为13170、15743、15908元/平方米,同比增速分别是7.04%、17.3%和13.43%。

销售额下降,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房企在拿地方面也稍显谨慎,据首创证券报告,2021年1-7月,TOP100房企新增土地建面35042.3万平米,同比下降5.8%;累计拿地金额达到24331.5亿元,同比增长8.6%;新增总货值达到55181.3亿元,同比下降1%。

其中,2021年1-7月,TOP10房企拿地金额增速最高,同比增长39.7%,且新增土地货值也是最高,为21775.2亿元,同比增速16.9%。在各阵营房企中,仅TOP10房企的新增土地货值处于增长,其他均为负增长。

(来源:首创证券研究报告)

这或许与三线四档及两集中供地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三线四档的高压线使得房企在2020年集中降档,两集中供地则直接考验房企现有的资金情况,拿地策略及未来战略规划的方向。再加上40%的拿地销售比,间接限制了房企用于招拍挂及收并购的资金规模。

国盛证券以截至2021年7月的房企拿地金额与其2021年年度销售目标进行计算,研究表明,TOP10房企中,有三家房企的拿地销售比超过了20%,分别是招商蛇口、华润置地和金地集团;在TOP11-20房企中,仅绿城中国拿地销售比超过了20%。

总体来看,拿地销售比超过20%的房企,多在上半年拿地较为激进,为了达标,这些房企将在下半年“勒紧裤腰带”,逐渐减少拿地。

(来源:国盛证券研究报告)

国盛证券认为:“40%拿地销售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线城市的拿地热度,使房企更多关注二三线城市的布局。房企可选择在地货比更低的二三线城市拿地,基于每年赚取的利润来稳步发展,从而保证在满足小于40%拿地销售比的前提下实现来年拿地金额的增长。依托于每年赚取的利润,实现高质量内生增长。”

(来源:中国300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情报(2021年1-6月))

据中指研究院《中国300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情报(2021年1-6月)》,2021年7月,各线城市供求量环比均降,但在成交均价方面,三四线城市的成交均价同比上升,上升幅度约37%。一线城市同比下降80%,二线城市同比下降56%。当然,一线城市的成交均价下降主要受集中供地的影响,7月是集中供地空白期,土地市场并不活跃。

从土地出让及成交总价方面来看,在2021年7月住宅用地成交总价TOP10榜单中,仅佛山和东莞两个新一线城市,分别有一宗土地进入榜单。二线城市南通有4宗土地进入榜单,其中有三宗成交总价超过40亿元,而淮安作为三线城市也有一宗土地进入榜单。

尽管二三线城市在升温,但基于目前房住不炒的定位,调控政策未有间断。如近期武汉推出的“房票”政策;无锡建立的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杭州年内第三次上调房贷利率,并首推“竞品质”试点地块等。

7月29日,住建部曾约谈房价增长过快5城,将其纳入房市监测重点名单,包括银川、徐州、金华、泉州、惠州。在此之前,已有13个城市被约谈,包括广州、合肥、宁波、东莞、南通、成都、西安、深圳、上海、北京、杭州、无锡、南昌,这些城市基本都处于全国房价上涨前列。

前有全国和地方政策调控,后有销售规模下滑,融资及债务监管等指标管控,下半年促销售、抓回款或成房企的第一要务。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认为:“今年下半年,在部分城市和区域,房企加大促销力度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从房企的到位资金来看,金融机构的贷款占比不断减少,而定金和预收款则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通过加快回款来保证现金流稳定,不断降低自身杠杆,将是房企在当下最明智的选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