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人”字的遐想与孩子的教育

“人”字一撇一捺,简单的让人难以置信。作为象形文字,很像一个人分开双腿跨立的样子。翻阅了秦小篆,也很简单,只是更像动物或者说人在田地里劳动的样子。从看起来像动物到现在的站起来的“人”,也许这就是“人”本身的进化过程吧。“人”字是简单了,但“人”本身是否就简单了呢?似乎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生活方式方面,古代人一般想办法弄到吃的、穿的,先满足生理需求,别的东西一般不大怎么去想,当然生活就简单多了。随着人自身在满足第一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生活方式,人发生了改变,生活方式逐渐变得复杂化了。因为生理需求的满足驱使人们开始享受精神方面的生活。特别是现代社会,精神生活所花费的金钱远远大于生理需求所花的费用。“人”似乎复杂的多了。


和农耕时代相比,现代社会人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人可就复杂得难以想象了。在家是妻子丈夫、还是儿子儿媳、也是父母。这不同的角色导致“人”所讲的话各有不同;在社会,角色就更多了,老板的话和行为肯定有别于员工,普通百姓的话肯定有别于领导干部,社会分工不同,角色就不一样,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可能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有多少个。多个角色的形成致使“人”失去了“自我”的真实性和简单化。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对男女从小青梅竹马,后来走入婚姻殿堂,美满幸福,似乎很简单。但结婚以后,问题接连出现。先是儿、媳觉得与公婆一起住太麻烦,失去了“自我”,为了实现真实的“自我”,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们买了自己的房子,从父母处搬出来,但“自我”还是没有实现,一年后,小孩上小学,儿媳出面把公公婆婆“请”到自己家里来照顾小孩。到孩子上中学,公婆也觉得失去了“自我”就会去住了。为了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夫妻俩已经很少考虑“自我”,甚至出现了分歧,丈夫要孩子学武术、滑旱冰、练游泳、打篮球先锻炼身体,妻子要孩子学绘画、学英语、学钢琴,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忙得不亦乐乎。课外的东西太多,课内的东西孩子自然学不好,老师、父母、孩子的想法强烈不一致,孩子当然无所适从,从小就是去了“自我”。为了要回自己的“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和问题孩子们结成同盟,很快学会了“江湖规矩”,就是不学好。父母为此十分痛苦,到处咨询想办法,但各种办法都用了,就是不见效果。初中毕业后,孩子自然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进入不理想的学校后,孩子“如鱼得水”,“同志”比初中更多了,赌博、诈骗、偷窃、抢劫样样有了“巨大的进步”,不久就进了监狱,爷爷听到消息后,脑溢血住院,需要一大笔钱。屋漏偏遇连阴雨,本来夫妻之间因孩子教育和其他问题而存在的怨气此时爆发了出来,很快上升到离婚的境地,家庭就这样“妻离子散了”。


如果分析这个家庭的悲剧,可能就是“复杂”惹的祸,孩子出生后,如果就给他“自我”的感受,让其“自然”成长,该玩的年龄就玩,该读书的时候就读书,不要加载更多的负担,增加更多的角色,也许就不会发上这样的悲剧;如果注意孩子心理变化,及时解决他的内心冲突所形成的矛盾,悲剧也许也不会发生。


这件事情让我不断的遐想,“人”字的一撇一捺,如果让道家的学者们讲,那就是“阴”和“阳”,也象征着“恶”和“善”;从入世的角度联想,那应该是代表“做人”和“做事”;就人本身而言,人具有“内心世界”和“社会行为”两个特征。无论怎么说,只有把对立的二者联系在一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才写成了“人”字。


“阴”、“阳”代表意义太广泛,就从“善”与“恶”说说吧。老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犹如湍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就老子的观点而言,人的本性是天然的,无善恶之说法,与后天的教育和自身接受的信息及心理感受有关;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人性就具有两面性,随环境而变化,从善则善,从恶则恶。其实这与“做人”和“做事”并不矛盾,所谓“做人”就是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心理感受与社会心理基本一致,做一个的善良的人,否则就是做恶人了;而“做事”则是自身所掌握的劳动能力和应该具备劳动的知识,“做事”自然与善恶有关。如果把“做人”与人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把“做事”与“社会行为”联系起来,会发现人的“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会更大程度的影响“做人”而“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更能影响“做事”。如此,“人”字的解释就可以理解为“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做人影响做事,做事反作用于做人,是辩证的统一。


遐想完毕,再分析上面的案例,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做人”和“做事”必须协调发展,在不超越他的年龄限度的基础上,让孩子用 “内心世界”去指导他的“社会行为”,在“社会行为”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他的“内心世界”。父母和老师再悉心指导,孩子是不会出现问题的。恰恰相反,有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倍加呵护,甚至过渡宠爱,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在未到孩子上学的时候,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没有做好上学的心理准备之前提早让孩子学这学那,过早的超越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给孩子“内心世界”无端制造出了矛盾和冲突,孩子的厌学心里从小就形成了,对以后的良好发展埋下了祸根。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主观愿望导致孩子正好“输在了起跑线上”。


每一个孩子有其不同的个性,伴随而来的就是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对事物的不同反应。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别人都想办法让孩子早上学,他们则让孩子八岁才上学,学前没有任何课外学习活动,只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引导孩子锻炼身体,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学习一直很优秀,高中毕业顺利地考进名牌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去美国读书。


从两个孩子的不同结果,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人有多么复杂,都不能失去“自我”,当行为和内心感受超越了“自我”的限度,各种问题就会出现,所谓“不在压抑中变态,就是在放荡中变坏!”对孩子的教育更要注重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到最简单的办法——就想写“人”字一样。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