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三连阳 基金做大市值假象
岁末之际。
机构年底拉抬重仓股以提升市值的操作手法总会成为市场热门话题,今年似乎不例外。
从12月19日起,大盘连续拉出三根阳线,上证指数重新上到5100点。12月21日,上证指数收为5101.78点,三天累计涨幅为5.49%。在这轮行情中,权重股开始摆脱前期一蹶不振走势的阴影,银行股等基金重仓股渐现回暖。
中国中铁首当其冲
在众多的机构重仓股中,基金新建仓的中国中铁(601390.SH)走势尤其突出。
12月18日开始,中国中铁开始了一轮持续上涨行情。20日,中国中铁更强势封涨停,成为当天沪市仅有的6支涨停股之一。12月21日,中国中铁创出上市以来的新高10.88元,最终收为10.59元,涨幅为6.22%。中国中铁H股12月20日也上涨了9.54%,A/H股完美联动。
业内分析,中国中铁强劲走势,离不开机构资金的推波助澜。12月20日,中国中铁成交额高达31.61亿元。公开信息显示,在当天的买入前五名席位中,有2个机构专用席位合计买入2.6亿元中国中铁。此外,光大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证券营业部、汉唐证券深圳福星路证券交易所、方正证券杭州保椒路证券营业部分别买入1.56亿元、6681万元和6366万元。
12月21日,中国中铁的成交额更高达42.18亿元。
中投证券分析师罗泽兵认为,虽然中国中铁前段时间争议颇多,但中国中铁技术领先,基建能力强,未来有可能转向别的产业,机构对中国中铁比较认可。
有分析人士也认为,中国中铁没有很多套牢盘,再加上铁路行业的发展机遇,中国中铁具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在中国中铁的带动下,最近市场中的权重股开始摆脱前期不振的走势,渐现回暖。据统计,12月20日沪市前20大权重股全面上涨。中国石化(行情 论坛)(600028.SH)、招商银行(行情 论坛)(600036.SH)、中国远洋(601919.SH)等基金重仓股在这段时间都有较好的走势。
中国石化(行情 论坛)经过前期的持续调整之后,从12月19日开始上涨。12月21日收盘为23.11元,三天累计涨幅达到了10.1%。其中,12月20日中国石化(行情 论坛)最大涨幅达8.02%,收盘涨幅为6.82%,同时成交放大了约3倍,增量资金介入态势明显。12月21日收盘前,中国石化(行情 论坛)再次出现了数十万股的买盘。
市场人士认为,银行股、地产股在前期的调整已经初步反映了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故在此次加息的中性偏利好预期的牵引下,有进一步的弹升要求。银行股一直是基金的当家花旦,基金净值对银行股股价波动相当敏感,所以,在年底的基金做市值行情中,银行股必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角。
做市值现象再现
12月18日,钢铁股尾盘异动已经引起了市场的关注。钢铁股龙头品种的宝钢股份(行情 论坛)(600019.SH)、武钢股份(行情 论坛)(600005.SH)在最后20分钟出现持续四位数的买单推动,从而推动钢铁股指数出现井喷行情。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尾市抢盘的信号,极有可能昭示仓位较轻的基金等机构资金开始布局年底的做市值行情。
"基金年底做市值的现象是存在的。"联合证券分析师郭飞舟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有定价的能力。前段时间,基金申购重新打开放行使基金的定价能力又有了提高。"
业内人士表示,时近年底,机构资金拉高市值,对股东、投资者等市场利益方均有一个较好的交待。另外,年底时市场的环境有所宽松,尤其是不利于银行股、地产股的调控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之后,市场再度相对乐观起来,因此机构资金有做市值的行动。
此外,基金业绩排名往往是基金经理更换的重要依据,在岁末淘汰的压力下,基金管理人也有拉升市值抬高身价的冲动。(张锐睿 21世纪经济报道)
笔夫:最牛基金经理一句话让人吃惊
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经理王亚伟在投资策略会上的一句话让许多人都非常吃惊,他说,明年基金的重仓股是什么,现在还不好确定,但肯定不会是现在各家机构推出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十大金股",投资人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去挖掘市场中新的价值。
年底到来的时候,各家机构都在搞自己的投资策略会,由于市场的不明朗因素增多,所以今年的投资策略会格外引人注目。但我们发现的一个现象是,在现在这一关键时候,机构对于市场的困惑的程度决不亚于普通的投资者。这种困惑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对指数和走势普遍觉得难以把握,直言明年将创新高并大幅上涨的并不多,稍微谨慎一点的会用"震荡"来描绘--这是一个他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的词汇。第二个表现则是在板块热点上也是众说纷纭,以前说得最多的金融和地产板块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最近已经较少有人提及,而医药和消费类个股成为众多机构热捧的对象,甚至将中小板当做一个主力板块来对待,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现在机构的想象力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笔夫感觉,2008年的行情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果没有,光凭医药消费这一类板块是无法支撑的,一则这些公司的估值并不比大蓝筹更有优势,二则这些公司的容量实在是太小了,怎能容得下越来越庞大的基金在里面纵横驰骋。可见,机构思想的困境是多么严重。
一方面,大家觉得后市应该还有的可做,另一方面对未来越来越看不明白,越来越困惑,这是为什么?
原因出在2008年是宏观调控之年,而宏观调控由政府主导,这种调控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走势的可预期性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各家机构容易把宏观调控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放大到最大的程度,而把收益预期缩小到最小的程度,从而也就有了最近的低迷市况。
机构的谨慎和困惑虽然对近期走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在这种较低的市场预期下却经常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如果在未来的一年内,宏观调控对于上市公司业绩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而一些活跃市场的因素能够悉数出现的话,市场的惊喜可能就会出现。
笔夫认为,明年有可能为市场带来意外惊喜的因素还是很多的,仔细盘点一下,至少有如下几条:
一是央企资产注入速度加快。央企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是政府的既定方针,实施起来可说是信手拈来,关键取决于国资委的实施进度。如果这种进度加快的话,则可以有效地化解一些大盘股的高估值问题,从而化解基金关于大蓝筹的估值忧虑和困惑。
二是人民币升值的进程加快。今年虽然人民币不断呈现升值,但是自从汇改以来总共升值不过10%,而且以前的升值主要是外部压力使然,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压力,但是一旦这种升值的动力由外部转化为内部动力的话,升值速度可能会更快。在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来抑制输入性的通胀也不是不可能的手段。
三是股指期货的如期顺利推出。股指期货的一再拖延也是大盘权重股走弱的因素之一,一些机构在期指时间表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暂时放弃了权重股的持有,但是,如果时间表在4月份之前推出的话,则会使很多因素变得明朗起来,至少上半年的行情就有了保障,指数就会找到上涨的动力和理由。
四是公共财政投入超预期。2007年的国家的财政收入猛增7000亿元,政府已经明确表示,新增的7000亿元将会重点投向民生领域。如果这一计划顺利实施的话,可能会大大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从而对冲因货币紧缩政策引发的负面因素。
五是创业板在上半年推出。有人可能觉得创业板推出可能会对资金形成挤出效应,但笔夫不这么认为,创业板的推出无疑会为市场打上一针强心剂,其影响一是可能会加剧市场的投机气氛,从而活跃市场,另一方面会提高整个科技股甚至中小板的估值水平。但是创业板推出的时间一直处于传言状态,所以市场仍然不敢有太强的预期,但是如果能够保障在上半年推出,对于市场来说就是利好。
六是2008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依然超预期。当然这只是假设,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含糊不清,不敢下结论,甚至可以说,悲观的情绪更多一些,许多人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已经见顶,2008年可能出现增速大幅回落的景象。的确,如果考虑到美国经济可能衰退和国内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确实面临一定的考验,但是,在作这些评估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忽略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两税合一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两税合一对于内资企业来说实质上就是减税,而且减税的力度可说是相当的大,笔夫认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负面因素能够充分对冲这样的一个对企业来说最正面的因素,因为这一正面因素对内资企业来说是普遍的、实质性的,而且是能够直接提高企业税后利润的因素,必将对来年上市公司的利润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看来,2008年上市公司业绩前景虽然模糊,但依然值得期待。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提到的因素都是在机构看来并不确定的因素,而正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得机构对于2008年的市场行情的看法相当谨慎,并且表现出困惑。在这种谨慎和困惑之下,机构的预期值已经大为下降,也正因为这样,一旦市场实体经济前景趋于明朗,上述因素中任何一条因素如果是在机构预期值之上,都会被放大而激发市场人气,所以,从这一方面讲,机构的保守与困惑不是坏事,反而为市场牛市行情的演绎提供了条件,2008年仍然是值得期待的。(笔夫
37日惊魂:基金经理遭遇"地产股灾"
12月20日晚,加息悬念终于落定,21日,地产指数走势乏力,显示政策忧虑并未消散。
"减持地产股已经不是秘密,机构博弈的是谁抛得早。有些是顺应市场不得不减持;坚守的人其实短期也不看好,只是他们拿的地产股太多了,出不来。"深圳一位从公募转投到私募业的老总道出了基金对地产股的分歧玄机。
11月1日,A股市场地产指数创下历史新高的3316.16点,随后开始大幅回调。从即时起至12月21日的37个交易日,对那些重仓持有地产股的基金经理来说,可能是今年最难挨的日子。尽管此前声称坚定看好地产股,但现实的业绩压力越来越大。Wind统计显示,在此期间,房地产板块指数累计下跌24.54%,最大跌幅32.27%。其中,保利地产(行情 论坛)(600048)下跌33.43%,招商地产(行情 论坛)(000024)下跌45.09%,行业龙头万科A(行情 论坛)(000002)下跌27.1%,与此同时,上证综指下跌幅度仅为15.30%。一串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群基金经理痛苦的煎熬:抛弃还是留守,成为近期很多基金公司投研会上的主题。
"不得不顺应市场"
"我认为这轮调控对地产股明年的业绩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整个市场都认为地产股有问题,我不得不顺应市场趋势做一些减持,甚至在跌停板位置出了一些筹码。"向来稳健的基金经理李峰(化名)有点无奈地感叹。
10月中旬,李峰在30元附近抛掉香江控股(行情 论坛)(600162),打算先观望一下地产股的走势。"那时正是期间,因为担心有调控地产的政策出台,就先把地产股清掉了。"11月27日,李峰觉得有资产注入概念的华侨城A(行情 论坛)(000069)价值低估,于是在53元附近重仓介入。
12月12日,华侨城A(行情 论坛)单日下跌6.73%,但李峰的决心并没有动摇。"华侨城A(行情 论坛)并非纯地产公司,受宏观调控影响相对较小。最重要的是,这股票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基于这个判断,李峰果断加仓买入华侨城A(行情 论坛)。
但在12月17日,李峰却不得不抛售大笔华侨城A(行情 论坛)。"我始终认为股票没问题,但整个市场都在抛,认为地产股短期不会有机会。"李峰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业绩损失那么大,你不抛,对投资人很难交代。"
减持了大半地产股,业绩压力小了一些,但李峰还是觉得有点郁闷。"要抛地产股,早在10月份就该抛了。现在哪是抛的时候?应该趁机吸筹。"
李峰的遭遇在基金圈并非个案。邱智(化名)是某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今年是他首次独立运作一只股票型基金。此前他是房地产行业的资深研究员,2006年刚刚成为一只百亿元基金的掌门人。
"12月17日是我任基金经理以来最沮丧的一天。在当天收市后的投研会里,我几乎跟所有人都干了一架。如果不是18日地产股稍有起色,恐怕我也要抛了。"邱智的压力从11月中旬就已经开始,他掌舵的基金持有近三成地产股,市值正在毫不留情地疯狂缩水。
"所有人都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没有什么大利空啊,只是对部分市场楼价下调短暂的恐慌,这是我给他们的答案。"邱智把自己可以找到的渠道都问了一遍,对自己的判断很肯定。"'应该很快就会过去。'我对自己说。我甚至还计划趁机吸纳。"
但是,原本预料"很快就会过去"的调整,却演变成一波更大的下挫。各种关于楼价"拐点出现"的报道不断涌现,"地产股面临重新估值"的研究报告一份接一份摆上桌面。
"我一直认为地产是国内最有前景的行业。以我这么多年的研究经验来看,所谓价值重估都是狗屁。"邱智有些激动。
12月14日,邱智继续加仓万科A(行情 论坛),不料17日,万科A(行情 论坛)几乎跌停。"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虽然当天的投研会上我的声音比谁都大。但会后我看着投资总监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还是说了一句'我有第二套策略'。"
"想抛也抛不了"
事实上,邱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下跌市场中加仓买入地产股的基金经理大有人在。今年以来,深圳另一位资深基金经理李小宁(化名)多次笑言自己对银行、地产股一见钟情。年初万科A(行情 论坛)只有15元时,李小宁就将其列为第一重仓股。
11月7日,李小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万科A(行情 论坛)是他今年做得很漂亮的一只股票。"8月9日,我在35元的价位把它出了,当时觉得估值比较高了。但10月18日,市场都不看好万科A(行情 论坛)时,我又在30元时把它买回来了。"
11月7日,万科A(行情 论坛)涨了1.16%,收盘价36.5元,比李小宁的买入价上涨了21.6%。那天,李小宁自信地笑言已在为明年布局。"银行和地产依然是最爱。招商银行(行情 论坛)(600036)、深发展(000001)等银行股占了30%,保利地产(行情 论坛)、万科A(行情 论坛)和金地集团(行情 论坛)(600383)等地产股占了20%。"
谁也没想到,从那以后,地产股开始踏上长达一个多月的调整之路,万科A(行情 论坛)最低下探至26.60元。"调整确实够厉害的,这一轮我们损失很大。"这是12月13日收盘后,李小宁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房子卖不出去了,只能降价,连二手房销售也有了很多限制。短期来看,地产股负面的东西太多了。"与此前的自信相比,李小宁的语气难掩疲惫。但他随即表示,地产股大跌是市场反应过激的一种表现,是情绪的宣泄,就像是人难受了会大哭一场。"我相信地产股没问题。"
但言语中李小宁还是透露出自己面临的业绩压力。"本来我一点都不担心今年的业绩,但这轮调整下来,我估计要落到平均水平。这会让我很难堪。不过掉下来一点也好,明年我的业绩又跑到前面去了。"李小宁有点郁闷地自我解嘲。
"基金经理对地产股的分歧和他们的仓位配置有很大关系。"深圳一位近期从公募转为私募的老总透露,配置地产行业在10%左右的基金经理,普遍选择了抛售地产股。而对于配置地产行业占20%以上的同行来说,就只有选择在下跌中补仓。"留守的基金经理短期也不看好地产股,但他们拿的筹码太多,出不来。"
深圳另一位重仓地产股的基金经理何鸣(化名)印证了这位私募老总的说法:"短期怎么回避?回避不了。我们拿着(基金净值)三成多的(地产)股票,就这成交量,想抛也抛不了多少。"
"股票要下跌,也没什么办法。跌个两三天已经差不多了,没什么大问题。看市场还是看长期,趁机先收集筹码吧。"何鸣补充了一句,"等大家都觉得忍受不了时,就是最低点了。" "万科看到20元"?
在基金经理们挣扎买卖背后,是机构对地产股估值的重大分歧。"虽然地产股跌了很多,但现在抛售都还是时候,万科A(行情 论坛)我们已经看到20元/股了。"上海一位基金经理直言,地产股的估值并不合理,前期涨得太多,加上没有预料到的政策性风险,地产行业有很多不明朗因素,地产股自然要重新估值。
这位基金经理解释,很多研究员对地产股的估值,是根据2008年的业绩预期做出的预测。但越收越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地产行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明年地产行业的增长速度要远远低于此前的预期,估值自然得下移。
"说价值重估那是扯淡,简直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广州一位重仓地产股的基金经理言辞激烈,地产股的业绩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并不大,尽管广州、深圳的房价近期开始下调,但房价相比去年还是涨了60%。"我相信明年的房价肯定会比现在更高,只是增长的速度不会像今年这么快而已。"
而关于地产股的估值,上述基金经理亦有不一样的看法。"地产股已经很便宜了。从动态市盈率来看,地产股是除钢铁股之外最便宜的股票。"在他看来,地产股明年的高增长非常确定,且地产股的平均动态市盈率才20倍左右,这是他持股不动的原因。
"对2008年的业绩不会有什么影响,增长还是比较确定,但对2009年的业绩可能有比较大的影响。"深圳一位资深地产研究员认为,近期广州、深圳的房价有所下跌,以至于市场认为地产股的业绩会有很大影响。但事实上,一切仍然处于猜测阶段。
"地产股的估值什么时候合理,现在还不能给予一个定论。"深圳龙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吴险峰认为,"近期招拍的地价和楼价都开始降价,地产股的NAV估值(净资产价值)自然也要相应下调。"
"但这主要还是看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心态。"吴险峰补充说,如果楼价持续下跌,信贷维持紧缩,万科A(行情 论坛)也有可能跌到20元/股。但若抛售的基金都差不多了,那万科A(行情 论坛)预期自然就能企稳了。
"坦白说,目前市场我也看不明白。"富国基金副总经理陈继武表示,"各方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可能都出现了问题,未必看得准。整体上市公司业绩情况如何目前不好说,至少要等明年一季度才能比较明白。"
而"看不清楚,暂时先出来观望一下",正是当下抛售地产股的基金经理的普遍心态。
链接
NAV估值
即净资产价值法,目前地产行业的主流估值方法。所谓净资产价值法,是指在一定销售价格、开发速度和折现率的假设下,地产企业当前储备项目的现金流折现价值剔除负债后,即为净资产价值(NAV)。具体来说,开发物业的净资产值,等于现有开发项目以及土地储备项目在未来销售过程中形成的净现金流折现值减负债;投资物业的净资产值,等于当前项目净租金收入按设定的资本化率折现后的价值减负债。
NAV估值法的优势在于它为企业价值设定了一个估值底线,对内地很多"地产项目公司"尤为适用。而且NAV估值考虑了预期价格的变化、开发速度和投资人回报率等因素,相对于简单的市盈率比较更加精确。但NAV估值也有明显的缺点,其度量的是企业当前有形资产的价值,而不考虑品牌、管理能力和经营模式的差异。NAV估值的盛行推动了地产企业对资产(土地储备)的过分崇拜。在NAV引领下,很多地产企业都参与到了这场土地储备的竞赛中来。地产企业形成了NAV"崇拜"下的新生存模式:储备土地--做大市值--融资--再储备土地。( 卢远香 龙飞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