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货币战争2》关于“基金会(所谓的慈善组织)”内幕的文章节选:
基金会:财富的隐身大法
财富的实际控制权和支配权,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的掌心。非但没有离开,他们对财富的控制力反而被放大了。
这一完美的新型财富游戏规则,就是目前欧美实际操纵社会运作的庞大的基金会体系。
基金会避免了富豪们最痛恨的高达50%的遗产税、收入所得税、赠与税、更妙的是基金会的投资增值还逃避了资本利得税。
由于基金会的存在,美国每年高达2/3的总收入是免税的。
基金会仅需要每年“贡献”5%来进行慈善事业,而国际银行家赚钱的手段岂止获得区区5%的回报?更何况,这5%的慈善投资,还可以用来实现社会影响力和学术研究控制力,为自己赢得更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法律政策倾斜,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就是洛氏“科学捐献原理”:献出越多,控制越多。
洛氏设立的第一个基金会成立于1910年,这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
在基金会的章程中,只要加上家族的后代,就将继续为基金会世世代代地“服务”下去,并且具有关键的一票否决权,剩下的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好处。洛氏财团以财产的所有权置换控制权,不仅实现了避税功能,还实现了财富大幅增值的奇效。
洛氏财团一方面是财产的真正控制人,另一方面免交投资收入税,这令其财富增长速度更快。
经过家族两代人精心经营,洛克菲勒财团财产的绝大部分转由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基金会,以及它们衍生出的下属、分支、直接间接控制的公司拥有,从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基金会网络体系。
盖茨和巴菲特的财富捐献游戏不过是20世纪初老洛家族做法的延续而已。
经过六七十年经营,洛氏家族控制着多达几百甚至上千基金会和下属机构,而这张网络是没有人能够梳理清晰的。
杠杆效应和财富控制
银行信托部门对股票的拥有权和投票权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大投资者将股票托管到银行的信托部,同时将相应的投票权也一并委托,等于委托银行的信托部代表自己行使对企业的决策权。
将各条线索上的信息汇总,我们惊奇地发现:洛氏财团实际上控制着全美最大100家工业公司中的37家,最大20家交通运输公司中的9家,最大电力、供水、燃气公司的全部,最大4家保险公司中的3家,以及无数家中小型投资、贷款、零售企业。
各主要基金会之间也进行着管理层互锁和相互控制,著名大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都是如此。
国会的调查
洛克菲勒家族如此强大的财富控制力和政治影响力,当然很早就引起了美国国会的注意。
1950年,众议员派特曼发起了一场针对基金会资产的调查案,旨在调查基金会是否在利用各种资产组合变相操纵市场。
此项报告提交后如泥牛入海,毫无下文,也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被采用,最后无疾而终。
1952年,爱德华.考克斯议员(Eugene E.cox)领导了美国国会第二次对免税基金会的调查,试图彻底搞清楚此类基金会是否利用其资源达到有违美国国家利益和传统的目的。
考克斯议员在重重挫折和困难中举步维艰坚持数月后,终于熬不过对手的层层阻碍,在调查过程中,积劳成疾,最好一命呜呼。
此后,众议员里斯(Carroll Reece)第三次提起调查案,意图进一步推进并长期持续调查。此举立即激起洛氏财团激烈反击。
由于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和阻扰,以及时间、资金、人员等方面的种种限制,最终不了了之。
自此,政府和国会针对基金会有组织的抵抗再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