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货币供应量的一些认识
一、定义
M0:流通中现金,包括硬币和纸币;
M1:狭义货币,等于流通中现金M0 活期存款及其他支票存款;
M2:广义货币,等于狭义货币M1 准货币,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
二、对经济的影响
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的变化,是社会直接购买力的体现,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行性仅次于M0;
M2: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是社会现实或潜在的购买力体现,流动性偏弱;
?
三、 M1 和 M2 的关系
M1反应了社会消费和终端市场的活跃程度, M2反应了社会投资和中间市场的活跃程度。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商品的供应量和M1应该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否则会引起经济过热或萧条。
?
四、对股市的影响
1)当M1增速大于M2增速时,资金趋向活期化,流动性较强,资金倾向于流入流动性较强的资本市场,对股市利好;
?
2)随着M1不断上升,股市不断上涨,当M1增速大幅拋离M2时,开始有见顶先兆。此时投机盛行,股市接近疯狂状态,股价远远脱离公司内在价值。部分聪明的投资者开始从股市大幅上升中感觉风险的到来而撤离股市,流出的资金回流至回报较稳定的定期存款,令M2开始不断上升,而M1增速则开始回落,股市很可能见顶回落;
?
3)当M1不断大幅回落,股市亦疲不能兴,大市则有机会进入熊市;经历过一浪接一浪的跌市后,投资者对股市的态度愈趋悲观,纷纷退出股市,将手上的现金存入银行,遂令资金会从M1流至M2的存款之内,故M2的增幅开始拋离M1;
?
4)当M2不断上升,并大幅拋离M1时,如果此时M1开始回升,则熊市便有机会见底。一方面,此时经济很可能非常低迷,政府会采用宽松货币政策,如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和降息来减低借贷成本,以刺激经济;另一方面,经济复苏指日可待的预期将会吸引企业进行新的投资;再者,股价处极低水平,M2存款充裕,资金成本偏低,吸引长线资金入市。因此,不论从企业角度或是投资者角度(包括居民),当M2拋离M1时,会造就一个低成本的投资环境,资金充斥市场亦将会慢慢带动经济各个领域,故此这可能是熊市见底的先兆。
?
五、基于历史的分析
1 ) 牛市的产生(M1和M2的关系)
每当M1增速比M2增速低时,尤其是二者差距超过5个点时,股市就会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会拉开序幕。例如:(1)1994年和1995年间,M1增速明显放缓,M1和M2的差距不断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为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99年5.19行情前,M1和M2同样出现了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6个百分点。(2)起于2005年底的2007年大牛市行情亦是如此。2005年12月的M2余额为29.88万亿元,同比增长17.57%,增幅比上年末高2.94个百分点,而M1余额仅为10.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8%。从2005年7月开始至同年12月,M1增速比M2增速持续低5个点以上达6个月。(3)2008年11开始,M1和M2两者相差-8.1%,而2009年1月,两者相差-12.1%,创近年来新低,这一轮牛市应该也就在此中酝酿。
?
为什么M1比M2低时会产生新牛市?从统计内容看,M2和M1的差异是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因此,M2和M1的波动主要是由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引起。例如,2005年的企业定期存款增加迅速,年末余额33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4%,在各项银行负债中增长速度最快。此外,居民的定期储蓄存款也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储蓄存款的年终余额14327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8%,其中定期存款增加16257.6亿元人民币,占新增储蓄存款的68.5%,该比例比2004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如果能画出图表,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图略)
?
企业和居民将更多的资金选择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主要有两种可能。第一,定期存款的增长速度加快说明微观的盈利能力下降,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循环中沉淀下来,货币流通速度开始放慢,经济景气下降。第二,货币供给量大量增加,实体经济不需要那么多的货币,于是多余的货币暂时沉淀下来。从历史经验看,1996年-1997年行情和2001年前后的M1增长速度超过M2是属于第一种情况,2005年以来出现的M1增长速度超过M2的现象则是属于第二种情况。
?
2 ) 牛市的结束(存款的下降)
M1增速比M2增速高5个百分点时,牛市行情往往会结束。当股市活跃之后,老百姓将储蓄资金投资到股市中去,储蓄资金便成了企业存款,表现为M1增长速度不断增加。经验数据表明,当M1超过22%之后,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例如2007年只持续了3个月。这意味着后续的储蓄资金转化为股市投资资金的动力耗尽了。存款急剧下降很可能是行情见顶信号。
?
2000年至2006年的6年里,按照月份计算,存款减少的只有4个月,第一次出现是2000年7月,当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月减少288亿元,主要是企业存款变动引起的,企业存款减少500亿元。第二次是2000年10月份,当月存款总额减少9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538亿元。第三次是2001年5月,各项存款总额比上月减少5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64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减少225 亿元。第四次是2001年7月份,各项存款总额减少149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比上月减少了2087亿元。
?
从上述四次存款减少的案例中,可以得出这样几个有意思的结论:第一,每次存款减少都对应着股票市场上重要的点位或阶段。例如,上海综合指数是2000年7月超越2000点的,同样,2001年6月份创造了2245点的“新”历史纪录。第二,存款减少的情况是成对出现的,第一次存款减少和第二次存款减少出现的时间相隔2个月,第三次和第四次只相隔1个月。第三个,存款减少可能是股票市场见顶的标志。另外,这四次存款减少都主要是由企业存款减少导致的,其中的缘由可能是那时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主要是私募基金,个人投资者所占的资金比例较低。
?
在上述规律中,第三条规律最引人注意,把存款减少作为股票行情结束的标志是否正确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但存款减少和行情见顶之间的确存在内在的联系。因为决定行情的是边际增量资金,存款减少意味着边际增量资金会减少,尤其是存款的大幅度减少更意味着后续的增量资金的不足。
?
2007年4月份至10月份,银行存款出现了6次减少,分别是4、5、7、8、9、10月份,其中4月减少1674亿元,5月减少2859亿元,变化较大,而7、8、9三个月减少的幅度很小,分别只有82亿元、384亿元和100亿元,变化最剧烈的是10月份,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4498亿元,增长由正变为负(-1.51%)。按照上述分析推理,4、5月份应该是边际增量资金出现了一个峰值,应该是行情见顶的信号,而且事实上5月30号之后,股市也的确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5.30之后,股市不仅没有出现持续的下跌,而且创出了新高,7、8、9三个月存款依然出现减少,说明储蓄资金仍然在大量地向股票市场流动,但和4、5月份相比并没有出现边际上的增量资金,这说明大部分股票价格无法创新高,但少数大盘指标股却大幅度上涨使指数不断创新高,这是很特殊的情况,可能和预期中的股指期货有关。但不管情况如何特殊,10月份的巨量存款减少意味着行情难以再创新高。而事实证明,行情也正是在10月份见顶6124点。这个背离点应该是许多年以后都无法达到的高点。2007年11月增长仍然为负(-1.14%),但是跌幅有所收窄。此后,定期存款开始逐月增加,从去年2008年8月增幅开始创新高, 直到2009年的1月份达到38.9%,而股票市场基本上在2008年10、11月见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