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股票的“核心价值”在于“税后股利率”及其预期
【如果拿着它(股票)分的红还不如存银行利息的话,投资者最终还是会选择把钱存到银行。】━━引自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于2008-09-21在中欧论坛上的讲话。
?
从系统的角度看,在现阶段,要弄清股市的走向,必须得考虑以下因素:
1 “市盈率”的高低(包括静态市盈率与动态市盈率)及其预期。
2 “市净率”的大小与预期。
3 “流通股”<->“大小非”和“限售股”之间的数量关系与走向。
4 可转债和企业债的现量与预期及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情况。
5 回购<->增发与配售之间差价关系和数量相抵的情况。
6 增持与减持之间的差价和数量关系。
7 公司选择送股的原因或红利派现后的发展潜力。
从参与方来看,则要考虑以下各方对市场的影响:
1)散户 2)基金及其基民 3)券商) 4)大股东 5)企业法人。(若有政府“平准基金”存在,还必须考虑“平准基金”对市价的“平抑”(拉抬或制衡)作用。
七个因素,五至六个交易方,会让人们头昏脑胀,难辩东西,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得跟着风头乱跑乱钻,疲于奔命,盈亏难料,喜悲无常。
但是,不管股市如何复杂,每一支股票的“核心价值”其实是很好识别的,那就是“股利率”的“现状”及其“预期”。
在没有“优先股”或没有“股息”存在的股市中:
“股利率”=红利率=每股派现税后红利额÷每股市价(派发红利的情况在上市公司的报表中可以看到,要注意的是:每十股或每百股的派发含税红利必须要折算成每股“税后红利”计算才行)
“股利率”的优劣,其比较基准是同期国债的“年利率”,在国际上,一般是以“十年期国债的年利率”作为比较基准。若某股的“每年税后股利率”大于同期十年期国债的“年利率”,则此股具有投资价值,反之则无。
不过,在实际实践中,绝大多数人并不重视“股利率”,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股利率”,只知道跟风炒作。只知道用“高抛低吸”的手法赚取差价。但是,在九连阴、十连阴,阴跌加暴跌的股市中,“高抛低吸”的手法照样失灵,再高的高手也免不了被套牢。这就是“投机炒作”而非“价值投资”的悲剧。
要说的是,目前流行的所谓某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是多少,已经合理了之类的鼓吹是有些搞笑的。打个比方:两家公司,前一家公司股票的市价是每股50元“每股收益:1元,不分红。”,另一家公司的股价是每股4元,“每股收益-0.1元,不分红”。
那么,前者的市盈率=50÷1=50(倍),因为企业要发展暂不分红,所以股利率=0
后者的市盈率=4÷-0.1=-40(倍),因为亏损不分红,股利率还是=0
在不考虑两股权重的情况下,如果把上面两家公司的市盈率用算术平均的办法平均起来,那是多少呢?就是【50+(-40)】÷2=5(倍)
如果有人说:“好!你看我这两个股的平均市盈率多低啊?才5倍,现在太有投资价值了”对吗?
从“股利率”的角度去看,前者因为要发展,缺资金,暂不分红似乎情有可原,但如果年年都老是这样搞,结果是发展来发展去,身体倒是越来越胖,但却老是做不到强健,于是,有一天突然宣布说亏损了,倒闭了……这不就让投资者“颗粒无收”了吗!
至于后者,因为是亏损的,天知道他以后还有无翻身的日子。或许,他哪天嫁了个有钱的主,翻身了,变大腕了,那也是可能的。但是,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因为,不是人人都嫁得到大腕的。
因此,“平均市盈率”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只有真金白银的分红,有了比十年期国债利率还强的税后红利派发给投资者,那才说明这个股市或某只股票真正具有了投资价值!
结论:
一、在一个没有“明确数量目标”的政策市中,绝对没有“稳定”可言。这就象有人指挥驾驶员,说:现在你的车子应该向前开。说完后这个指挥就走了,走之前也没有说要开到哪儿才停。驾驶员这时拚命加油,开啊开,结果开过头了,指挥发现这车子开得太快而且已经快到山顶的悬岩边了,于是又大喊着说,太危险!这里马上就有塌方的可能!司机一听,坏了,看来不往后退是不行了,接着就轰隆轰隆地往后退……退了很远,还是听不见指挥说话,司机只好接着退,到了某一天,突然又有指挥发话了,说:不行,你总是这样退,退到哪儿是个头?于是又找人带着司机往前开,但这次,指挥还是没说开到哪儿为止……
就这样,一二再,再二三,没完没了。有人就说了,你们指挥的应该在事先就定个目标,指挥说,那不成计划经济了吗,市场经济嘛,得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行……
二、没有“核心价值标准”的市场只有永远的投机和无休无止的赌博。投的是什么机,政策带来的机会!赌的什么?赌的是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对于会赌的高手而言,对于具有“先知先觉”的圣手来说,政策将出之前或羊群效应达到高峰稍后一些就是出手的好时机,大赢小输,见好就收,然后静待下一个机会的来临。对于傻乎乎地抱着长期投资观念甚至不断追加投资的人,在这种市况下的结果多半是“去五来五,光着P股”的命。
如果有朝一日,“股利率”成了人们是否投资证券市场的唯一标准,那个时候就再也用不着不断有人为大喊“维稳”而费尽心力。担心股市会“大起大落”。到了那个时候,大小非也好,限售股也罢,减持和增持只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股利率”水平的高低,而不是什么“股市总体的供求关系”。只要你的“股利率”低于同期国债利率或同期银行定存利率,人们自然会把钱转到银行去吃存款利息,此时,你的股价↓→股利率↑,到股利率超过同期国债利率或定存利率时,买进增加,股价↑→股利率↓。在这种情况下,股价的波动只沿着这个临界点进行,不“大起大落”的平稳目标即可实现。也只有到了那时,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关于用“税后股利率”作为股票“价值标准”的看法,本人在数月前就曾在网上说过多次。近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如果拿着它(股票)分的红还不如存银行利息的话,投资者最终还是会选择把钱存到银行。”的论述,证实了我的观点经得起经济学家和银行官员的检验。只不过,我更严格地把这个“价值标准”定义为“税后股利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