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选择持股过节,之前大家热烈讨论春节放假回来后,在股市如何收“红包”。然而,A股2017年农历新年的首秀却收绿。持股者希望落空之余,市场的避险情绪也正在蔓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A股节后“开门绿”?
货币政策收紧,流动性宽松不再
A股节后“开门绿”的直接原因,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在转向。7天逆回购利率的上调是2015年年底以来的首次上调。而节前1月24日的MLF利率上调,则是央行近六年来政策利率的首次上调。节前上调MLF利率,节后又上调了逆回购利率和SLF利率,这种利率的全线上调,显示国家的货币政策收紧迹象比较明显,一改之前货币政策较为宽松的局面。
由于之前的降息降准, 低利率催生的流动性宽松,以及资本逐利性,使得房地产市场、债市有明显的泡沫化倾向。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由于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势头不止,地产投资有局部过热的迹象。抑制房地产泡沫,应该是央行一系列的利率上调动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倒不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有根本好转。目前来看,因为是央行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利率进行的上调,所以,目的应该是防止资产继续泡沫化和以及对金融市场进一步的“去杠杆”。
监管层实行股市“常态化”的措施,是市场转向的开始
如果说央行货币政策的收紧,加剧了当前市场状况的恶化,那么,之前监管层试图恢复股市“常态化”的措施,则是诱发市场情绪不稳定的始作俑者。
在2015年的杠杆牛市破灭后,市场出现坍塌式的下跌,投资者之间绝望情绪蔓延。监管层一度停止IPO,联合公安部门打击恶意做空,严厉限制股指期货的非套保交易。甚至直接动用资金入市干预。随着股灾过去一年多时间,市场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投资者信心恢复,管理层推行股市“常态化”的措施,恢复IPO,并且多次提速发行,近期又传闻松绑股指期货,打算将A股市场,回复到之前的“正常”状态。
但是,股灾影响深远,说“完全恢复”显然言之过早。最后一波大跌(即2016年1月的“股灾3.0”)使得很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尚且深套其中。在存量资金博弈的情况下,多次提速的IPO发行以及定增类型的再融资,对市场资金的抽血效应明显,而传闻的股指期货松绑,又加剧投资者的忧虑。多数股票已经出现下跌趋势。
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如何应对如此不利的局面?就笔者而言,向来就强调“应对”重于“预测”,在股市里投资,普通投资者无论是信息获取渠道和速度,还是资金规模,都远不如机构投资者,在市场的博弈中处于劣势。但“船小好调头”,普通投资者具有的操作灵活的优势,却是机构投资者不具备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点。该减仓的时候不要手软,该加仓的时候不要犹豫。势头不好之时,思维不能固守不变。顺势而为,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