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铁路基建股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最大受益者

自金融危机爆发后,老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哪些行业会在金融危机中受益,哪些行业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受益?


记得在今年7月底《本轮行情回顾及后市展望》的博文中,老戴就对此进行过研判,并提出了看好消费类公司的观点。从之后的市场走势来检验,当时的观点基本全部兑现了-------大盘3500点暂时过不去,消费类公司会受到市场逐步的认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医药类公司的股价在8月份大盘调整过程中的强势表现)。


老戴现在认为,消费类公司尽管长期看好,也是政策未来政策需要倾斜的方向,但以五年到十年的周期来看,受益于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的行业、公司在中国经济未来的结构性变化的发展趋势中受益最大。


其理由是,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在出口受阻后,现在只剩下二车了,而消费受到高房价的制约其增长实力大打折扣了,投资正成为主宰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核心!


对于出口,许多人仍片面地从出口数据的恢复中看到希望,认为在经济复苏后仍会保持以前的强劲增长势头。但老戴认为,持有此想法的人必然是没有认真分析总结金融危机的真正起因-------发达国家穷人的过度消费。而且目前的出口数据是与去年下半年已经非常糟糕的出口数据比较后的结论。尽管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国内劳动力成本大幅飙升、劳动用工紧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成本的上升使得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已经下降了。这些现象大家应该有目共睹吧?!中国属于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我们的产品绝大多数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比如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汽车工业,水平仍停留在进口车型,加工生产的阶段。如现在国产的大客车质量还达不到70年代末日本生产的“日野”客车的水平。


对于消费,众所周知的原因,房价一时不会下跌,刚性的需求预计在2015年以前仍会非常的强盛,受到高房价的影响,中国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大打折扣。试想,一个工薪家庭,每月要拿出一半的收入用来支付房屋费用,还能有多少剩余资金用于消费呢?也许有人会认为,高房价使得居民的财产大幅提升了,他们变得更有钱了。但对于用于居住而非投资的房产哪怕涨再多也是虚的,总不可能自己不要住吧?老戴猜想,到2015年国内城市人口中有一半的人正在为高房价努力打工!


如果出口、消费无法实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那么历来追求较高增长速度政府必然会通过大幅增加投资来维持这一速度,甚至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作为政治任务下达到各级政府,并以此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最重要指标。


事实上,投资历来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武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1978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23%,远高于GDP9.8%的速度,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固定资产投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开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增速在23%以上,这是建立在投资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在庞大基础之上实现的高速度。由此可见,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没有降低,其权重更大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有关信息显示: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与投资发展周期相似,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称投资率)也可分为三个发展周期。1978年资本形成率为38.2%,之后几年缓慢下降,1982年为31.9%,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投资增长速度最高的1993年,资本形成率也达42.6%。2003年以来,资本形成率连续五年超过40%,2007年为42.3%,比1978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从资本形成贡献率(资本形成增量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来看,投资的第一个发展周期(1978-1989年)资本形成贡献率平均每年为32.6%,第二个发展周期(1990-1999年)资本形成贡献率平均每年为34.1%,第三个发展周期(2000-2007年)资本形成贡献率平均每年为45.1%。投资对GDP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既是政策的倾向,也有其扎实的基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历史的基础和环境均具备)。当然这是一门大学科,老戴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对此进行更多的阐述!有兴趣的可以参考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博士去年写过的一些文章,当然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对此也有过许多的研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速,且投资对GDP的影响系数越来越大了;


2、在出口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维持较高的GDP增速需要更多费,需要更多的投资;


3、在各地政府过分依赖土地收入的情况下,房地产仍将维持较高的价位,过高的房价必然导致消费难于提速,投资成为保持GDP高速增长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既然大幅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政策的必然选择,那么占有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超过60%的基建投资必然首先受益,因此对基建类公司最为有利。这一情况在日本七十年代也有过非常类似的情况。


去年,面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为保持今年GDP增速达到8%,实施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稳住剧烈下滑的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并实现经济的全面复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次四万亿投资计划中,铁路基建投资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使得铁路基建公司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按照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从2009年到2011年,每年铁路基建投资规模分别为6000亿、7000亿、7000亿,而在此之前,每年铁路基建投资规模不超过3000亿。铁道部公布的2009年1月至9月铁路基建投资已完成3400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1倍,要完成6000亿的投资规模,在未来的四个月内,还要完成2600亿投资。


铁路大投资可以从中铁、铁建二大铁路基建龙头不断公布工程中标公告中可以得到体现。截止今年6月底,中铁、铁建均有超过5000亿已签订合同的工程,二家公司已签订合同金额是其年度完成量的二倍多,也就是说,即使今后没有任何新签订合同,要完成现在已签订合同的工程也需要二年多的时间。


但是从今年上半年中铁、铁建的财务报表中,并未呈现与铁路基建公司景气度相吻合的收益。对于造成此现象的原因,老戴在之前的博文《会计制度掩盖了二铁的高速成长性》中已有阐述,不再多议。


近期铁路股落后于大盘的表现,也许与大家的预期------“经济复苏后政府可能的退出方式及其可能会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有关。但这样的担心未免有点杞人忧天了,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即使没有任何新的工程开工,二铁还需要非常努力的干活才能在二年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项目。况且政府投资力度减缓的前提必然是民间投资力度的上升,否则也不可能“踩刹车”。


更值得提醒的是,对于投资铁建基建行业的投资者,从去年底的投入到现在的退出,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并未从所投资的公司那里获得任何的回报,也未看到国家对铁路的大投资在这些公司财务报表上的反映。现在已经进入铁路基建公司的收获期了,结果他们反而走了?!


老戴认为,真正需要关注的可能对基建行业不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的政策能够忍受GDP的低速甚至负增长;


2、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且现有的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时;


3、2015年以后。预计中国的人品红利在2015年以后消失,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国家没有更多的财政收入支撑更大的基础设施的投入。


?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96年经济发展的数据,请特别注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变化情况: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基建投资的增长幅度相对较慢,如从1953年到1972年这二十年里,基建投资额从90亿提高到了328亿,增长不到4倍;从1976年到1995年这二十年里,基建投资额从376亿增长到了7400亿,增长了20倍。
 近年来政府对西部地区的开发给予的较优惠的政策,受此影响,自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基建投资增长速度连续快于东部,而西部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为基建类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
总结:
1、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中国企业自然受到世界各路资金的大力追捧。投资中国、享受中国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的果实,不仅是国内投资者的心愿,也是许多外国投资者的真心想法;
2、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的成因是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投资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提高;
3、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自然是与投资受益度相关性最强的基建行业;
4、在基建行业中,铁路基建行业无疑是最受益的行业,垄断铁路基建85%以上市场份额的中铁、铁建二大龙头企业无疑是享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好的投资标的。
?
?
老戴 二00九年十月二十四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