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专栏 龚成
首要知道甚麽是平贵,才明白何谓地狱
在楼市要衡量楼价的平贵,一般人都只会用楼价的数字去衡量,但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因为价格是以现金单位去显示,而这个「现金」是一个可变动的单位(例如今年的现金比上年的不值钱),故只以这单位去比较是不全面的。
另外,绝大部分人买楼都需要供楼,而供楼其中一项影响因素就是利率,因此这在衡量楼市平贵时往往成为因素之一。即是说,高息时期的$200万,相比低息时期的$400万楼,前者可以更贵。(例如前者是$200万借9成30年10%,而后者是$400万借9成30年2%,前者的每月供款是$15796,而后者则是$13306。即是说,$200万楼竟然比$400楼「贵」。)
而所谓的痛苦指数,算是较能反映楼价平贵的指标(即假设不花任何钱,用楼价除以人工,要多少年才能供到一层楼),不过,这指数还没有考虑利率的因素,故亦不可完全反映。所以若要衡量楼价的平贵,往往要考虑多个因素,绝不能单以价格作单位,而对市民来说,真正的平贵其实是自身的,可说是供款时佔他们的人工多少,以及供款期有多长,即是说,我们一生中要为一层楼工作多久,这对大众市民来说,才是真正的平贵。
拉长供款年期,市民自然「供得起」
当楼价不断上升时,市民买楼就愈来愈难(其实由于货币贬值,楼价长期上升是必然的事),不过,问题在于人工没有上升,所以买楼愈来愈难负担,因此实质的贵比数字的贵更贵。而政府为解决市民无法买楼的问题,将从负担的角度出发,但可惜这只是表面的负担,而不是真实的负担。
当加息后楼价就算下跌,市民亦未必供得起楼,因每月供款会因加息而增加,同时,加息是否令楼价下跌仍是未知数。当市民持续长时期都无法买楼,而政府又想「帮助」市民置业,就会令他们从买不起,变成买得起,方法十分简单,就是令最长供款年期由现时的30年,增至35年、40年。
现时金管局定了最长的供款年期为30年,但在将来,若大多数人仍然是无法买楼,负担不起每月供款,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政府终会放宽按揭年期,35年、40年并非不可能的事,当然这一天不知何时发生,但我相信总会出现。
香港人的寿命增加,退休年龄将向后推迟,到下一代,70岁,甚至更年长才退休是平常事,而由于工作的人生阶段增加,可供款年期增多亦属「自然事」。故此,楼价就算再上升,只要增加供款年期,普通人亦由供不起变成「供得起」。
其实,过往都是以不断拉长年期的方法去「解决」市民无法买楼的问题,相信以我们政府「并非解决核心问题」的作风,在将来的某一天,以这方法去「帮助」市民置业绝对有可能。
拉长年期将开启「地狱之们」
表面上供得起,但实质上市民为买楼而要付出的只会愈来愈多,市民由买不起变成「买得起」,对普通人来说并不是好事。打个比喻,老板要你渴多两灌咖啡,帮他通宵不断工作一样,不止工作量增加,身体的负担更大。
即是说,打工为买楼要支付的比例只会有增无减,而为住屋去付出的工作比例亦愈来愈多,即是说,一生中为住而要支付的时间,只会有增无减,这就是大趋势,多年后的现象。
当年期拉长后,自然会释放更多需求,只要供应不足,楼价就自然上升,而由于年期拉长,每月看似仍能负担,但实质的付出,无论是支付给地产商的,还是支付给银行利息的,都愈来愈多,(因年期愈长,总利息愈多)。
你可能会问,既然会释放更多需求令楼价上升,那政府为何这样做,答案是简单,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府。当有一刻,大部分人都无法置业而成为首要问题后,政府就会「解决」这个问题,而之后的楼价、市民一生的负担已不再重要。
另外,市场及地产商往往会自然调节价格,调节至「可负担」水平,用商舖来说就很易明,所有商舖业主都会清楚租客的生意情况,因为当租客生意好时,往往代表能承受得起较高的租金,因此不少业主会因此而加租。同理,楼价往往会自行调节,调节到市民能忍受程度的上限,即是说,当年期拉长后,能负担的数就会增加,能忍受的程度上升,长远楼价就会上升,自然地去到更高的可接受水平。
总结来说,拉长年期能令买不起的人变成「买得起」,但实质的付出却有增无减,对一般市民来说,这将会是地狱之门,小市民将为住屋而付出一生中大部分的青春。而相信政府在将来的某天,会因为「帮助」市民置业的原故,而打开这度地狱之门。
龚成为《80后百万富翁(系列)》作者,以月入万多元状态累积数百万财富。现为投资课程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