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纳入MSCI的相关指数,并没有带来欢庆行情。虽说可带来短期千亿元、中长期万亿元的新资金,但对日交易量已高达3000亿-4000亿元的A股而言,简直不值得一提。6月1日是A股正式入摩的首秀,以被动型基金的强制配置计,仅500亿元资金,故不太可能使A股迎来一波外来新资金推动的行情。因为,主动型的资金并没有借机买入。
有一种评论认为,想买的外资早已买入,不想买的不会在MSCI纳入A股的首日抢买。一切如故,使A股平静“入摩”。更为重要的是,A股从最高点下跌至今,跌幅达一半,但与全球其他股市相比未必便宜。在全球新兴市场因美元加息、美元回流冲击而出现的“崩坍”行情下,似乎没有出现外来资金抄底A股的兆头。
相对封闭的A股,依然沿着自己的规则运行。追新、炒概念已成了目前行情的新特点。首只独角兽药明康德历经16个涨停板,成为千亿元市值的“新蓝筹”。打新中签者,稳赚了10万元左右,涨停板打开后,在相对低位“抢帽子”买入的,两个交易日也有10%以上的进账,但它仍与前些日子的三六零一样,同样无力担负起引领A股向上的重任。
当新鲜度褪去,概念折旧,大概率还是逃脱不了股价无反弹地下坠,市值顿失,不知药明康德能否摆脱A股的此番宿命?随着富士康、宁德时代以及小米CDR+H股等上市交易,可以比较准确预估的是,凡打新中签者,在涨停打开后成功“抢帽子”者,以及追逐概念者,均有或多或少的收益;至于能否带出一波向上行情,前景不乐观。其实,这种牛了几家、熊了千家的行情,应是MSCI行情的常态吧?
沪深两市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共3000多只股票,而MSCI仅相中230多只股票,日后每隔一季,进行一次成份股调整。因此,MSCI的成份A股,“最短命”的仅一季。如果MSCI代表着价值投资,蓝筹操作,那么,少数股票走牛、多数股票走熊也将成新常态。而在A股偏重追新、追概念的现状下,这种行情会上演得更加突出。
在新兴市场“入摩”的历史中,散户由多变少,机构逐步取代散户已成铁律。不买MSCI成份股吧,更多的股票日趋边缘化、熊市化;买MSCI成份股吧,也未必跑赢指数,可谓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股民日渐退出股市,更将成为新常态。先“入摩”的韩国股市是如此,我国的台湾股市也是如此。
此外,MSCI指数未必是大赢家。以今年MSCI美国指数上涨2.5%(截至6月1日)为基准作观察,据海外财经网站StockQ最新统计(截至6月1日),其中涨幅亚军为纳指(涨9.42%),第六名罗素2000(涨7.32%)和第七名罗素3000成长(涨6.85%),大大超越MSCI美国。
如以今年刚刚过去的5月份行情观察,MSCI美国(涨1.1%)则成落后指标,同期标普500(涨3.01%)、纳指(涨5.94%)、道指(涨2.22%)。
MSCI虽说是全球被动型基金追踪最多的指数之一,但打败它、跑赢它却是更多基金、机构投资者的主要目标。
因此,刚刚了解和认识MSCI指数的广大A股投资人,可不要迷信MSCI。
因为A股能“入摩”的股票不足A股10%,创业板为零;在“入摩”A股的相关中国和新兴市场指数中,A股的份额很低;MSCI的各类指数中,刚刚纳入A股的指数,表现并不突出;MSCI指数常常输给同一市场的其他指数。巴菲特成为股神的业绩,就是常年和连续打败标普500和MSCI美国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