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控通胀保投资难两全

?  投资维持高位,经济继续增长,同时通胀可控,这是一个完美组合,也是很多分析者对未来两年中国经济走向的预期。这种认识的产生,与佛里德曼的“通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成为一种共识有很大关系,因为既然通胀是货币现象,那么只要紧缩货币就可以控制通胀,而在通胀可控的同时,由于保障房建设、水利建设以及二三线城市基建投资的长尾效应,投资将继续维持高位,经济增长因此得到保证。但现实会如此完美吗?
  “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其实就是一句没有错误的废话。通胀当然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也即“钱多货少”,但这就像“股价上涨是因为买多卖少”不能真正解释股价上涨一样,佛里德曼这句话也不能真正解释通胀的成因。钱多货少,既可能是因为货币发的太多,也可能是因为货物减少,如印度通胀就主要是因为粮食减产。货币发的太多,既可能是因为央行滥发基础货币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也可能是因为货币乘数上升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乘数上升,既可能是因为央行货币政策放松,也可能是因为经济过热。经济过热又可分为消费推动型和投资推动型。投资推动又可分为政府投资推动和民间投资推动。如此复杂的成因,又哪里是“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一句话所能解释的呢?
  目前国内的通胀,显然更符合凯恩斯学派的论述。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货币是“产生于为投资而融资和资本资产头寸融资的过程之中”,货币共给的增加并不必然引发通胀,只是“当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已没有增加产量和就业的作用,物价便随货币供给的增加作同比例的上涨。”(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清晰表述出了国内通胀的真正成因。
  国内通胀在表象上是货币过度投放下的货币现象,但真实成因却是过度投资。2009、2010年两年累计新增贷款近18万亿,信贷扩张所创造的存款货币才是天量货币供应的主要来源,而非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在这18万亿的新增贷款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是最大的信贷主体,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贷款接近4万亿,占当年全国新增贷款的50%;房地产贷款突飞猛进,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7.33万亿元,新增2万亿,同比增长高达38.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7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则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009年末个人购房贷款余额达到4.76万亿,新增1.4万亿,约为2008年5倍,2007年的2倍。在巨额信贷支持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自2009年以来过度膨胀,在创造了天量货币供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产出缺口,并最终导致通胀。
  国内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过度膨胀不仅使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急速增加,引发了自2010年初开始的大范围民工荒,也推动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中国的铜需求量已升至全球产量的40%)。民工工资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往往被认为是国内通胀形成的成本推动因素或境外输入因素,但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货币供应过多一样,都是过度投资所带来的结果,而不是通胀的成因,它们既是产出缺口出现的典型表征,也清楚反映了以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为主导的中国经济结构之偏。
  货币供应由投资创造,投资由信贷支持,紧缩信贷在减少货币供应的同时,也必然减少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通胀是因为产出缺口出现,继续高投资只会使劳动力和原材料短缺的局面更为突出,进一步恶化通胀。在这样的经济状态下,控通胀和保投资显然不可能两全,未来的经济走向完全取决于政府对投资和通胀的权衡,如果继续推动投资以维持经济增长,就只能提高通胀容忍度;而如果要控制通胀,就必须压缩投资,并做好经济增速放缓的准备。从目前的情况看,政策取向似乎更偏向于后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