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保资上半年逃生路径曝光:股市受阻转向债市

  在五大机构投资者中,保险资金居于逃生有术的"跑跑"榜首。不过,保险资金上半年在股市中还是折损了1500亿元,加上此前的偿付能力不足风波,保险资金的"保险"光环有些黯淡。


  隐秘增减持、股东大幅增资、转战债券市场--这基本描绘出半年来保险资金的逃生路径。虽然保险资金经过自救后劫后余生,但因其借投保人资金负债经营的特殊性质,保险资金的"安全性"问题再度受到公众关注。


  出逃快慢决定财报红绿


  A股市场上的三只保险股--中国人寿(601628)、中国平安(601318)和(601318)、中国太保(601601)的中期报告显示,去年拥有大笔浮盈的幸福时光已经不再,1500亿元的巨额损失已然形成。


  去年底,三大保险商浮盈1069亿元,但经过今年上半年股市的持续下跌后,账面已经出现了410亿元的浮亏。去年底,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分别浮盈607亿元、306亿元和156亿元。而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的浮亏分别达到184亿元、168亿元和58亿元。


  投资失利的恶果侵蚀着保险商的净利润,导致每股收益出现明显分化,而逃离股市的速度也决定了它们中期财报的"光鲜"程度。除中国太保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4.2%外,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上半年的净利润都分别下降了35.8%和12.2%。此外,在香港上市的人保财险更是惨淡经营,上半年亏损资金达到2.93亿元之巨。


  今年上半年,频频爆出的保险资金成为"空军司令"的消息牵动着股市的神经。一个鲜明特点是,愈是接近财报披露时间,保险商逃跑之心就愈急切。比较中国人寿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披露的十大重仓股名单可以发现,其重仓股票名称变化并不大,但持股数量变化显著。在二季度,中信证券(600030)和VISA等声名显赫的股票被中国人寿大量减持,到6月底时,中国人寿所持有的VISA股权只剩下了300万股,减持比例接近56%。


  但微妙的是,公开减持某些股票只是保险资金操作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在暗中增仓。事实上,保险资金在二季度还大幅增仓了76.94%,市值呈现逆势上升状态。至二季度末,保险机构出现在192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中,较上一季度的49.73亿股增加了38.26亿股。而金融和保险板块成为保险资金下注的重头,保险资金持有该板块的市值增加了14.23亿元。


  偿付力低下狂掀增资潮


  中国平安8月29日宣布,平安集团拟向平安寿险增资49.5亿元。受险恶的境内外资本市场影响,平安集团旗下的寿险、产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出现大幅下降,分别降至121.3%和111.8%,极度逼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规定的安全线。


  中国平安只是国内保险商因偿付能力问题而不得不忙于增资的身影之一。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商在面临重大风险或者一定风险的情形下,是否能够保持继续支付的能力,它是衡量保险资金是否安全的重要监管指标。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7月中旬在2008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自爆保险业经历了"股灾"。据初步测算,截至6月底,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为12家,比年初增加2家,其中个别公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股市滑铁卢导致了今年上半年保险商集体出现偿付能力下降。吴定富称:"保险业受资本市场影响如此之大,说明保险业自身存在问题。"


  偿付能力不足风波将保险资金的安全性问题置于风口浪尖。根据9月1日实施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偿付能力未达到100%的公司将面临限制向股东分红等惩治措施。对于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上市、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将是保险商筹资的主要出路。结果证明,大多数保险商选择了"最快捷"和"最安全"的方式--股东增资:自今年初开始,获准增资的保险商每月都以两三家的数量在增长,至今已有超过20家中外资保险商获准增资。


  股市受阻转向债市


  股市起浮跌宕令保险商心惊肉跳,这让它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一种更加具备安全性的领域--债市。


  截至6月30日,中国太保的债券投资达到了50.7%,较上年末增加6.5%。而它上半年的最大"心得"是在投资策略上增加对固定收益类投资的资产配置比例。中国平安固定收益类投资占比已由2007年底的47.7%上升到64.2%,中国人寿上半年也把固定收益类投资的占比提高到了将近80%。


  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之下,投资债市将是保险商的一项长久之计。从国际保险公司的经验来看,公司债一直都是保险商最主要的配置品种,国外保险商持有公司债的比例一般都超过50%。


  中国平安副首席投资业务执行官陈德贤表示,目前对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操作手段将会延续至今年下半年,希望未来一段时间保持最高达80%的固定收益投资占比。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则称,未来看好国内公司债市场。"中国由于政策和市场等客观因素,公司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但我认为现在到了公司债发展的最好时期。未来我们会积极把握国内公司债和私募债券的投资,也非常看好债券投资对中国人寿未来的收益贡献。"刘乐飞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