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4-26 18:00:34 股吧网页版
“世界鳗王”溃败之谜

?在近3万户投资者苦苦盼望了一年多之后,广东金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粤金曼)终于在在三板市场正式挂牌转让。由于粤金曼每股净资产
和收益均为负值,根据规定其转让时间为每周三次。回顾1996年1月23日粤金曼成
功在深交所上市到1999年5月4日股票被特别处理,再到2001年4月20日,由于其公
布的年报显示公司连续三年亏损,随后于6月15日终止上市,成为深交所第一家退
市公司,最终被迫进入三板,粤金曼在股市上的表现就像极限运动中的蹦极,让我
们不得不在震惊之余对其经营与管理状况作出深刻的反思。

  *迅速提高 效益的假账*

  粤金曼的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潮洲市水产发展总公司,1992年以定向募集的
方式成立了广东金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初发行2300万股社会公众股成为A
股上市公司。

  1996年被认为是金曼事业的鼎盛期。金曼的辉煌固然是它十年创业的结果,但
就在金曼集团成立之后不久,它就染上了造假的毒瘾。1993年金曼集团实际税利为
4000万元,通过提高库存鳗鱼价格、冲减费用、增大收入虚报为8000万元。
1994~1995年的盈利数也是虚假的,却打起了“连续三年比上年翻一番”的旗帜,以
提高所谓“企业形象”。

  从1994年开始,金曼集团下属养鳗场造假成风,报假库存、假产值、假利润。
为应付有关部门的抽查,临时从附近鳗池借来鳗苗,事后又“完璧归赵”。更有甚
者,有的鳗场鳗鱼已卖空,但仍按虚报的库存量领取饲料和药物,偷卖了鳗鱼又贪
污饲料,剥企业的双层皮,只肥了私人腰包。

  虚增“应收账款”、“长期投资收益”、预提利润、提价虚增“商品库存”等手段成
了金曼越用越熟的法宝。如1996年至1997年间,为增加企业利润和外汇收入,集团
高层与外商私下达成默契,提高烤鳗出口价格,高于实价的部分作为集团的“应收
款”项,不向客户收取,由金曼自身消化,最高时应收款达1亿外币,长期未能消
化。再如1997年“投资收益”项“福清水产有限公司415万元”,“汕头金曼企业公司
400万元”,“香港潮实有限公司1384万元”等收益,都是纸上谈利、账面游戏,实际
分文未收。1999年底韶关金曼“长期投资”结存2800万元,真实情况是创业两年,注
入资金3800万元全部亏空,公司人员狼狈撤回,原有房屋财产被人盗卖,生产设施
腐烂,颗粒无收。种苗公司的“应收账款”项1.2亿元,实际上是归湖鳗场亏损额的
转移账目。虚假之事,不胜枚举。

  正是混合着造假之功,金曼才成为年产值超13亿人民币、税利突破1亿元的“中
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国500家最大进出口企业”、“中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最
优500家”、“中国300家最大股份制企业”之一,成为拥有全资附属企业、合资合作
企业21家,总资产19亿元,员工达2000多人的大型集团。虚假的业绩,造假的辉
煌,金曼骗取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信任,被誉为“世界鳗王”。

  *混乱的生产管理*

  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无疑是金曼集团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金曼集团在上规
模、上档次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科学管理的建设,忽视了内部管理基础的建设,管
理上的一个个黑洞吞噬了这家大型企业的生命力。

  金曼集团实行的管理机制是“金字塔”型,多层次、多法人,形成了管理分散、
多开口子、各自为战、统而不一的弊端,对基层单位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鳗鱼养
殖场是金曼的基层单位,同样设立法人代表,场长对本场的人、财、物具有占有权
和支配权,场内可养鱼,其收入由场自行支配,不少场卖了鱼,又卖了鳗,走上监
守自盗的绝路。

  从1991年起至1995年底的五年时间里,金曼烤鳗厂鳗鱼加工班的职工集体盗窃
放养的成鳗,连续几年天天作案却无人知晓。此案最后因种种原因而内部了结,不
了了之。随后从1995年起至1998年,鳗鱼养殖公司下属古巷、归湖、凤塘、凤凰、
凤山等十多个鳗场,发生了更大规模的场长带头盗卖鳗鱼案。案发后公安部门介
入,情节比较严重者受到刑事处分,较轻者受到公司行政处分。

  鳗鱼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但是管理工作却跟不上。生产调度实行先调鳗再定
价,先调入再结算的办法,基层养殖场不能确定鳗种价格,不能到买方抽查品种质
量,不能讨价还价,相反,一些客户却实行假购销,真分利。客户在金曼鳗场购买
了鳗种只付了少数贷款,购进的鳗种却不予调走,寄养于原池之中,2至4个月后再
以每条加价2~5元返销给金曼集团,100万条鳗种就可获利几百万元,不劳而获,
一夜暴富。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金曼不惜将鳗种、饲料、药物等借给个体户养殖鳗
鱼,规定成鳗上调抵减上述欠款。全市这样的养殖场达21个,但兑现的很少。不少
养殖场成鳗自销,欠款挂账。至1999年底止,21个场场场欠款,拖欠款项达4300多
万元,至今分文未交。

  *四处溃败的投资项目*

  在原有鳗鱼养殖业尚未巩固的前提下,金曼大举向其它领域、向省内外及国际
市场进军。1993年出台的“十大项目”,号称每个项目年总产值1亿元以上,时至今
日,“十大项目”已失之八九。

  在粤金曼多元化的历史中,流产的企业有金曼啤酒厂、饶平烤鳗厂、金曼花园
三个;停产停业的企业有金霸电子厂、金曼茶叶饮料厂、金曼韩江电子厂、金曼营
养食品厂、金曼健身中心等五个;股权转让的企业有金曼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连年来,金曼投资烤鳗、房地产开发、电脑电子、鳗鱼饲料、日鳗及欧鳗养
殖、茶叶饮料、碑酒、矿泉水、摩托车防盗器、酱油、养猪、鳗鲡精等十多个品种
的生产和经营,单独核算大部分品种经营都是亏损的。据笔者粗略估计:欧鳗养殖
亏损2亿元;房地产、电脑电子分别亏损1亿元;日鳗养殖亏损1亿元。仅金曼食品
工业公司、顺德公司、可宏烤鳗厂三个单位,1997年股权转让抵债达3.8亿元,金
曼从原控股地位转为参股人,而且股权仅占2%。1993年投资广州长城公司开发房地
产,注入资金7000万元,总经理一人审批,如今连本带息拖欠1亿多元。特别是欧
鳗养殖的损失更为惊人。欧鳗生在欧洲,长在欧洲,要在亚洲落户,天时、地利、
水质环境大大不同,因此这种试养只能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但是金曼管理层反其
道而行之,多次下大赌注,妄图侥幸取胜。1993年到1995年在饶平公司投放4000万
条,结果,发生欧鳗半夜爬上山坡,鳗鱼生须,全军覆没,投入的资本无法收回,
企业三年亏损近1亿元。1996年5月金曼仍不甘失败,再次下大注,向福建福清、江
西宜春、瑞金、贵州、云南、广东河源、陆河、乳源、揭阳埔田等地大批投放欧
鳗,并在市区兴办欧鳗室内养殖场,结果,同样扭转不了“乾坤”,又发生大批欧鳗
死亡的大惨败。两年来投放的欧鳗损失达1亿元以上。

  由上可见,金曼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投资、决策模式,在它上市之前因为资金规
模有限,少投少亏;而在它上市之后,大笔资金的使用权带来的是更大的损失,再
加上国际市场鳗鱼价格回落,明星的陨落也就指日可待了。

  *政府功能的错位*

  究竟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金曼的经历
为我们的思考增添了一个新的案例。

  从金曼的管理者到主管鳗业的副市长,从主管副市长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都梦
想将金曼办成一个大型的企业集团。由此,1993年金曼开发“十大项目”;1995年10
月在北京举办金曼战略新闻发布会;1996年6月“金曼战略研讨会”召开。这些项目
和会议均描绘了一幅幅大发展、大进军的战略蓝图,提出了一个个超越客观实际的
设想:“2000年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进军云南、再创一个金曼”,“跨区域经
营,实现第二次创业”。但由此进行的企业调整却十分致命。

  1996年初,潮州市主管鳗业的副市长及企业上层某些领导改变金曼管理机制,
成立“广东金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鳗业管理中心”,并谓之为“一级公司”。将鳗业范
围内的所有企业,包括鳗鱼养殖公司、烤鳗厂、种苗饲料厂、酱油厂、驻外经营单
位等的人、财、物统统归中心直接管理、指挥和调度。当年鳗业中心的瞎指挥将金
曼上层完全架空,搞乱了金曼的经营路线,集团的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

  1996年底集团营运出现危机,企业无力还税,主管金曼的副市长出面主持召开
了市内各家银行首脑会议,下达“死任务”,由与会五家银行分摊、借款给金曼支付
国家税金4000万元。但企业的管理水平、赢利能力没有得到改善和监督,进入了收
不抵支、入不敷出、借债过活的恶性循环。

  应该说,粤金曼由“世界鳗王”向退市滑落的轨迹里,还有太多的弊病没有被真
正触及,但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已足以将一个明星企业推向崩溃。粤金曼的退市之
谜也就不难领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